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 北京报道
【资料图】
2023年已过大半,经济复苏状况如何?下半年如何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最新公布的7月份经济数据显示,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761亿元,同比增长2.5%,环比下降0.06%;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下降9.2%。国内需求仍显不足,经济恢复向好基础仍待加固。
针对2023年前七个月经济恢复状况,以及总需求不足的问题,和下半年如何加大宏观政策调控力度等话题,近日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
赵伟认为,在实现恢复性增长的过程中、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表现超预期,有力支撑国民经济持续恢复,但房地产和商品消费恢复略弱于市场预期。商品消费的疲软主要缘于居民收入和就业端的压制,消费预期仍不稳。
另外赵伟还提到,针对债务压力对稳增长的掣肘,建议支持高风险地区加快推进债务化解的同时,经济大省应“扛大梁”、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发行与落地等。债务压力掣肘下,部分地区稳增长能力与意愿下降;为此,当务之急或是继续推进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市主动作为、强化“准财政”等增量工具对经济大省的支持等或成后续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房地产和商品消费弱于预期
《21世纪》:2023年前七个月的经济恢复情况,是否达到市场预期?哪些方面超出市场预期,哪些方面低于市场预期?
赵伟:今年前7个月经济恢复呈现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特征,整体运行在结构性复苏的轨道上、基本符合市场预期。
在实现恢复性增长的过程中、服务业和新兴产业表现超预期,1-7月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8.3%、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5%,有力支撑国民经济持续恢复。
相较而言,房地产和商品消费恢复略弱于市场预期,1-7月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8.5%、跌幅逐月扩大,商品消费同比增长5.9%、仍明显低于疫情前增长中枢。
《21世纪》:涉及房地产市场的调整政策近期讨论也很多,在你看来,下半年房地产市场会有明显的变化或者投资预期改善么?针对房地产市场调整的政策工具使用方面,有哪些建议?
赵伟:年初以来我国房地产整体态势仍呈现出销售走弱,竣工高增、但开工下降的趋势,反映出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在供需两端均较为疲弱。
从需求端看,当前各地政府陆续出台“放松公积金使用条件、发放购房补贴、税费减免”等政策,或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购房成本,激活刚需房、改善房需求。
从供给端看,当前政策面针对民营房企融资问题已提及较多,针对地产企业融资优化表态和定调待相关政策落地;同时,不同城市产业分布、人口禀赋等各不相同,或需结合当地自身情况进行地产供需政策调整,以更好满足居民的真实住房需求。
《21世纪》:从社零消费数据来看,6月和7月份社零消费增速持续放缓,商品消费增速下行明显,汽车、家电等销售下滑在加速,如何看待这种商品消费下滑的态势?7月份涉及家居、家电促消费的政策也很多,政策效应什么时候有可能显现?
赵伟:近期商品消费的疲软主要源于居民收入和就业端的压制,消费预期仍不稳。
上半年居民收入恢复偏慢、不平衡特征突出,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6.5%、高于中位数收入增速1.1个百分点;消费意愿更强的青年群体就业压力较大,6月16-24岁城镇调查失业率抬升至21.3%。
现阶段,地产销售依然不振、1-7月商品房销售面积同比增长-6.5%,家居、家电促消费政策的见效更多需要老旧小区改造、住宅适老化改造等方面的配合。
服务消费占比趋势性提升
《21世纪》: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的7月份数据中,首次公布了服务零售额的数据(1到7月同比增长20.3%),暑期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零售额增长较快。在反映消费市场景气程度以及经济恢复情况方面,交通、住宿、餐饮等服务零售额大概有多大的影响?为什么服务消费和商品消费的恢复表现,有这么大的差距?
赵伟:年初以来,服务业的强劲复苏为经济回升向好提供了有力支撑,但社会零售消费口径只涵盖了服务性消费中的餐饮收入、或导致消费被低估。
据统计局披露上半年我国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占比为44.5%,近乎占据居民消费的半壁江山。疫后服务消费的强劲复苏是短期和长期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方面,受场景修复提振、服务消费需求加快释放;另一方面,伴随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服务消费占比趋势性提升是客观规律,疫情放开后、消费结构升级持续发力。
《21世纪》:2023年上半年,以淄博为代表的网红城市,烧烤经济带来人气,但实际社零消费的增长略高于全国水平的1.5%,GDP增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暑期经济的火爆给城市经济恢复带来的影响,应该从哪些方面看待?
赵伟:暑期经济的火爆反映居民出行的意愿依然较强,而与出行相关的服务性消费主要集中在餐饮、住宿、文旅等领域。
社零口径下存在对服务消费的“漏出”,不能准确反映暑期经济对消费的贡献,或低估暑期经济对城市经济恢复的拉动。与此同时,受制于收入增长放缓、居民更愿意在“花小钱,买乐呵”的服务消费上进行开支,从这个方面来看也不宜高估暑假经济的提振作用。
《21世纪》:从外需来看,7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34563亿元,同比下降8.3%。其中,出口20160亿元,下降9.2%。如何看待下半年出口下行态势给经济复苏带来的影响?有哪些改善空间?
赵伟:二季度以来,受外需走弱、价格回落、基数效应等因素影响,出口下行压力较大。
与此同时,海外经济体需求结构调整下、我国出口份额有所回落,对机电等产品出口也有一定拖累。
展望下半年,美国制造业PMI或已在磨底、海外需求有望逐步回暖,去年出口高基数的压力也在消退,但价格因素对出口的拖累仍有待缓解、6月出口价格指数同比加速回落至-6.7%,总体来看出口压力最大的时期或已过去。具体看,上半年表现亮眼的“新三样”出口有望延续高景气,计算机通信、化学纤维等产品或受益于中美库存共振。
地方债化解经济大省应“扛大梁”
《21世纪》:2023年前七个月,房地产拖累整体投资。对于稳基建投资,有哪些政策建议?
赵伟:针对项目资本金缺位,“准财政”发力或是补充项目资本金及配套资金的可能途径。 2022年,基建资金落地存在“堵点”的情况下,“准财政”工具推出,用作重大项目资本金及为专项债项目资本金搭桥,同时调增8000亿元政策性、开发性新增贷款额度投向基建领域,对预算内财政资金发力形成有效补充。当前土地财政低迷、专项债发力受限下,后续“准财政”等增量工具或需密切关注。
针对项目端的约束,地方提升项目储备、增强项目质量的同时,或可适度提前推进“十四五”规划相关项目。当前专项债发行进度较慢、项目审批放缓、或指向项目储备不足;提前推进“十四五”规划项目进行补充,例如:22省市“十四五”交通计划投资17万亿元、较“十三五”增长32%;全国通信基础设施 “十四五”计划投资3.7万亿元、增速高达48%。
针对债务压力对稳增长的掣肘,支持高风险地区加快推进债务化解的同时,经济大省应“扛大梁”、进一步加快专项债发行与落地等。债务压力掣肘下,部分地区稳增长能力与意愿下降;为此,当务之急或是继续推进高风险地区债务化解工作,同时鼓励有条件的省市主动作为、强化“准财政”等增量工具对经济大省的支持等或成后续稳增长的重要抓手。
《21世纪》:对于有效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您有哪些建议?
赵伟:根据过往经验来看,常规债务化解思路主要涉及以下三方面:其一,债务缩减类举措,在严格遏制增量的基础上,降低存量隐性债务规模,具体包括债务清算、重组、部分债务合规转化为企业经营性债务等。
其二、降低成本类举措,具体包括置换低息债务、展期降息等。近期多地表示将争取特殊再融资券发行额度,或可有效降低存量债务成本。此外,与金融机构协商,展期降息等亦是常用举措。
其三、提高现金流类举措,包括转让部分政府股权、推动城投平台转型等。当前“一揽子”化债方案或是多种化债举措结合使用,或需各地对项目先进行甄别、分类管理,再将上述三类化债举措有针对性地结合使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