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经纬6月28日电 (马静)28日,2023中新财经年中会举办。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在会上表示,改革开放40余年中,一些地方省市探索了新的发展模式,成为“优等生”。如今,中国正站在一个历史性变革的新时期,中国式现代化需要新的最佳实践。
张燕生称,调查研究发现,当国际国内都发生深刻变化时,外向型和国际化程度较高、外资比重较大的地方,受到的冲击就比较大。如何化危为机、腾笼换鸟,对过去的那些“模范生”是一个严峻挑战。对此,张燕生就一些案例分享了最新思考。
【资料图】
第一,在改革开放40余年间,苏州昆山、太仓为中国从离岸制造到在岸制造,再到全球制造探索出了外向型发展新模式。下一步,昆山、太仓能否创造出“我中有你、你中有我、相互依存”的离岸制造新模式,类似跨国公司进入数字经济、绿色经济、新能源经济中,能否从过去的嵌入式结构变为主动全球发包,建立国际合作新模式。
第二,过去,吴江、张家港打造了比较成功的内生性增长模式。下一步,这些培养了三家世界500强企业的地方,能否进入国家高质量发展的主战场,以此打造硬科技型的新实体经济,完成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转型。
第三,过去创造了科技创新新模式的工业园区、高新区,下一步能否“十年磨一剑”,进入到长周期、大投入、产出存在很大不确定性的领域,探索新型研发机构和举国研发体制。
“我们会发现,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我们需要新的最佳实践。”张燕生表示,下一步,最重要的是把握住第四次工业革命机遇。
为此,他特别提到了发展数字经济的五个要点:一是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融合,打造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实体经济;二是推动经济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重点是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的产业数字化;三是利用互联网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全方位、全链条的改造;四是以能否提高全要素生产力作为核心衡量标准;五是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的放大、叠加和倍增作用。
张燕生强调,目前中美在基础技术上存在差距,但在新基建上,尤其是应用场景和平台上,中美已进入并驾齐驱的水平,尤其在终端消费方面,中国已经实现了赶超。
“我们要从实际出发,不求最先进,求最适宜;不求最优解,求满意解。要在基础技术上不掉队,在新基建上加大投资,在应用场景和平台上开放竞争,在连接和终端消费上扬长避短。从我们自己的优势出发,扬长避短,中国一定不会缺席第四次工业革命。”张燕生称。
(更多报道线索,请联系本文作者马静,邮箱:majing@chinanews.com.cn)(中新经纬APP)
(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魏薇 李中元
【编辑:杨京川】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