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退费难、签约不便、“霸王条款”不断……伴随养老产业不断发展,合同纠纷是涉及养老服务领域投诉的重灾区。为进一步规范养老机构合同监管、保障老年人权益,今年,北京市在全国首创推行养老服务合同网签,通过统一的管理系统,无纸化、网络化签署合同。(8月15日《经济日报》)
长期以来,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与监管问题,备受关注。北京市推行合同网签,目的在于解决养老服务纠纷、规范养老机构的合同监管。从直接效果而言,合同网签有两大优点:信息一目了然、流程安全可靠。网签全程留痕,可以及时更新老年人入院、出院、服务变更等信息;合同自带水印,可有效防范伪造。独具匠心的设计背后是数字化技术运用,有助于服务升级。从长远而言,这种“数字化养老”在帮助老年人顺应数字化浪潮、跨过“数字鸿沟”方面也将起到一定作用。
事实上,网签合同只是一种微观表现,数字化养老的实践路径丰富多样。无论是老年人智能穿戴设备,还是数字养老地图,抑或是智慧医养康养服务等,都颇具挖潜价值。据测算,“十四五”期间我国人口将进入中度老龄化阶段。随着数字社会高歌猛进,如何利用数字技术探索多样化的养老服务,在快节奏的互联网社会中拥抱“慢群体”、守护“夕阳红”?这是一个值得思考的现实命题。
一方面,探索更多数字化养老方式。总体来看,我国数字养老产业规模快速扩大、业态不断更新,但仍存在产品供给不足、服务质量有待提升等问题。对此,要聚焦老年人“触网”的痛点难点,进一步拓宽数字技术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面,创新适老化产品和服务,提升老年人生活品质。另一方面,让数字化养老服务保持人文温度。帮助老年人顺应数字化浪潮,不是强迫老年人加入年轻人的生活,而是要利用数字技术为之提供便利服务,让快节奏社会为之适当“放缓步调”。兼具数字精度与人文温度,是适老化服务的应有之义。
用数字化方式守护“夕阳红”,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手段。顺应社会发展趋势,持续提升养老服务水平与质量,弥合“新老”之间的“数字鸿沟”,让老年人享受技术红利,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庹亚男)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