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一个彝乡九年制学校的探索:放下手机,家长学生共做手工作品

2023-08-27 21:45:08 来源:澎湃新闻


(资料图片)

一间二十余方的手工活动室内,展架排排而列,摆放展出的手工作品琳琅满目:从摩托车、卡车到战斗机、辽宁舰,从关公、冰墩墩到别墅庭院、埃菲尔铁塔。这些由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的学子与家长们共同制作完成的手工作品,是孩子关于未来的畅想与期盼,更是学校填补当地家庭教育过早缺位的见证。

手工活动室的一角 李根延 摄北斗彝族乡,隶属于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永平县,位于永平县东北部的群山之中,山地环抱,民族杂居,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占比将近八成的山区民族乡。北斗乡在2019年末顺利脱贫摘帽,然而为了谋求更好的赚钱养家的机会,当地青壮年大多选择离开山区外出务工,因此,家长和孩子们相处时间十分有限成为了普遍存在于当地家庭的现象。在家里大多时候陪伴孩子们的,变成了手机屏幕里的缤纷世界。家校共建下的教育合作,就像为孩子搭建起了远航的“船”。北斗乡九年制学校校长字文松首先注意到了当地家庭教育的普遍缺失以及因长期分居导致的亲子互动的缺乏,在他的组织与推动下,2016年起,学校在寒暑假期间便会开展亲子手工活动,让学生和家长共同合作完成一件满意的手工作品。开学返校时,这些作品便由学生带回学校进行评比,优秀作品将会被收集表彰。字文松介绍,通过手工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假期里可以放下手机,并在此过程中促进亲子互动,引导家长实现家庭教育的回归,正是学校跟年不辍举办这项活动的初衷。

北斗乡九年制学校校长字文松(左三)向队员们介绍手工作品 李根延 摄此外,选择开展手工实践,也因为字文松看到了这一形式的魅力。“五加二等于零,很多学生在学校上五天课,回家两天只会玩手机,再回到学校已经什么都不记得了”。而手工制作,在激发学生创作兴趣,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正如字文松所言,“在手工制作里,纸张、泥块、五谷、线绳、塑料、石头、竹木等都可以变身成为创作材料。”展架上,一艘“乘风破浪”的木制红船格外醒目。这是即将升入初三的傈僳族姑娘余顺利和父亲一起完成的“大作”。余顺利的父亲便是当地外出务工队伍中的一员,每年只在过年之际才能返乡与家人团聚。去年寒假时,顺利观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其中“红船的故事”令她印象深刻。“我想让更多人记住红船精神”,于是,她和父亲照着网络资料上嘉兴红船的模样,用“筷子+胶水”拼接起了自己的“红船”。顺利还记得,和父亲一起动手制作时,她惊喜地发现自己印象里不善言辞、手上功夫有些笨拙的父亲其实也有心灵手巧的一面。这艘“红船”,好像也在载着自己与父亲互相驶向了彼此。

通过一件亲子手工作品,将家长与孩子的距离拉近,也让团聚的时间愈发弥足珍贵。对于山区民族乡里的孩子们而言,这正是他们往往被忽视,却又值得被关注的需求。

北斗彝族乡是一个多民族聚合乡,北斗乡九年制学校也处在民族团结教育工作的第一线。2012年,在脱贫攻坚的号角下,复旦大学与永平县正式进行结对帮扶,携手前行。2018年,复旦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派遣首批队员来到永平县北斗彝族乡九年制学校进行支教,将“西望”接力相传。如今,在崭新的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教育合作共建也成为了人才振兴中的重要模式。

今年暑假,余顺利参加了由复旦大学研支团组织的“西部学子励志行”项目,去往上海研学。在参访中共一大会址时,余顺利终于目睹到了这一出现于教科书和电视剧中的历史坐标。她说,看到上海石库门的建筑,仿佛也能够窥见到在不远的浙江嘉兴,那艘飘在南湖上的红船,如果未来有机会,也想真的到嘉兴看一看。“我希望未来遇到困难和磨难时,自己能像船一样,劈波斩浪地朝自己的目的地进发。”

余顺利(左一)和队员们谈话 李根延 摄亲子手工作品在手工活动室内静静陈列,家校共建的理念正在北斗九年制学校落地生根。而沪滇携手下跨越千里的“山海情”,也让山区民族乡学校的家校共建,超越了单纯的亲子互动与家庭教育;让孩子们在书本与影视中萌发的畅想,变成了落地的现实。调研团队 复旦大学“新闻前线”赴云南永平队(2023暑期)

沈逸寒 张艺馨 杨卓雅 席澜心 李根延 彭静 尹兴

指导教师 谢兴政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标签:

相关阅读

大家爱看

一个彝乡九年制学校的探索:放下手机,家长学生共做手工作品 一个彝乡九年制学校的探索:放下手机,家长学生共做手工作品

一间二十余方的手工活动室内,展架排排而列,摆放展出的手工作品琳琅满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