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正值水稻田间管理的关键时期。
在江苏南通海门区正余镇古坝村,种粮大户赵志平一有空就来到田间地头查看水稻长势及病虫害情况。
“从以前的几亩到现在流转承包上千亩,感觉现在种粮比过去轻松多了,植保现在都有无人机,两三天时间都能打完药。”赵志平说。
(资料图)
在家里的农资仓库,一个名叫赵阳杭的年轻人满脸汗水,走到一堆肥料前,熟稔地将手伸进去试了试温度,取出一把搓了搓,脸上露出满意的微笑。
年轻人是赵志平的儿子,2008年大学毕业后,正值海门鼓励农民流转土地,开沟并窕。便回到家乡,承包了200多亩土地,从父亲手中接下了种粮“接力棒”,种植小麦、水稻和黄豆,开启了新农人的奋斗生活,如今已成了种粮“老把式”。
和父亲一样,赵阳杭勤劳肯干,不同的是,年轻人头脑更活跃,更注重农业科技化、智能化。不同于父辈传统的“面朝黄土背朝天”,赵阳杭则认为机械化就能完全种好田。赵志平则觉得儿子缺少“泥腿子”精神,这种“脚不沾泥”的新式种田铁定要吃亏。“老把式”和“新农人”互相碰撞,从会种田到“慧”种田,用科技为粮食生产插上腾飞的翅膀。
2016年,赵阳杭注册成立了成立明玥家庭农场,从最初的200亩到600亩,再到2022年的1200亩,不断扩大种植面积。得益于科学的技术管理和农业机械化生产,全自动育秧流水线、无人机防治病虫害、水肥一体化、机械化收割机……新兴科技带来的创新成果正悄然改变着这片土地,赵杭阳的种植效益逐年提升。
父亲赵志平现在自豪地告诉记者:“20年前我种田是一把好手,如今儿子依靠新设备、新技术种出优质粮,种田也成了一把好手,现在不仅村里的田交给他们在管理,其他承包户还常常叫他们去帮忙。”
“农业的发展就是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要想提升效率和产量,必须上机械设备。”赵阳杭坚定地说。近年来,赵阳杭先后投入80余万元用于购置耕地机、植保无人机、拖拉机、收割机等,实现了育秧、整地、插秧、植保、灌溉、收割、运输、烘干、加工等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
记者在赵阳杭家的仓库看到,这里摆满了机械化农具,大部分都有两三人高。“这么多?你都会开?”“都会,一样一样学的,考了专门的农机驾驶证。”赵阳杭笑着回答道。“现在种地轻松多了,耕地有耕地机,打药有无人机,田间管理还有一对一的技术人员指导……科技改变了我们几十年的种田习惯。”
凭借从父亲那里学来的经验,再加上自身的钻研,赵杭阳获评2018年度南通市新型职业农民标兵,经营的“明玥家庭农场”获评南通市级家庭农场,农场的年收益超过60万元。在种好自家田地的同时,因为多年的种植经验,他还受村里聘请,担任了村新型合作农场的管理员,带动了村集体经济的壮大。有了这一身份,赵阳杭更加忙碌,除了忙自家田里的农活,还要经常在其他农户的田间地头奔波,查看水稻长势,提供技术服务,解答技术难题。“作为种植大户,不仅自己要多种粮,更要发挥自身所长,带动和帮助周边的农户种好粮。”赵阳杭笑着说。
赵志平父子只是海门区种粮大户群体的一个缩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要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从父辈手中接过“最接地气”的事业,追随父辈的脚步,从做体力活到干技术活,从收成“看天”到增收“靠技”,用全新的思维耕耘土地,让广袤的田野燃起新的希望。
“农业和农村在未来肯定有大的发展。”谈及未来期冀,赵阳杭说,他会一直在这片土地上扎根下去,明年计划引进卫星定位导航,通过标准化、智能化种植,进一步提高经营效益,做好新时代的新农人。盐城那边邀请他去承包3000亩的农场。
截至目前,海门区共有种粮大户200多家,其中省级家庭农场12家、区级示范家庭农场330家,夏粮种植面积32.22万亩,夏粮单产242公斤/亩,夏粮总产量7.79万吨,为海门农业丰产和粮食稳产保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海清清)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