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近日,在上海书展期间,杨浦区图书馆联合上海通志馆、学悦风咏书社共同举办“何以上海”系列讲座第五讲“卓别林的上海缘”,邀请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上海电影评论学会副会长,上海国际电影节选片人汤惟杰主讲。
作为全球化时代的视觉媒介和艺术呈现手段,电影在创生不久后就传入中国,而上海是一个至关重要的传播地。卓别林的银幕形象及其对中国影迷影响的建立,也终于上海这一“电影都市”有关。
讲座中,汤惟杰从1897年5月22日上海放映的第一场电影,聊到1936年卓别林来沪,简要介绍了电影的诞生,并以珍贵报刊资料为证,详述了卓别林作品在上海上映和他本人来上海的故事,着重分析了卓别林对中国电影的影响。
整场讲座以图文、影像结合的方式,为读者解读了卓别林这一重要的电影人物和文化符号,读者们也就卓别林为什么比同时代其他喜剧演员影响力更长久、早期影片拍摄制作、卓别林电影后期为何被暂停播放等问题,与主讲嘉宾进行了深入交流。
“卓别林的作品最早是1915年8月30日进入中国的,起初名为“哑波林”,有专家认为这就是卓别林的另一译名。据历史记载,卓别林曾两次踏上过上海的土地。一次是1936年3月9日,离沪前他还参加了胡蝶的宴请,不久后,上海便上映了他的新片《摩登时代》。一次是两个月后的5月12日,他曾因返程过境在上海短暂停留。”
卓别林电影的到来,对早期中国电影的发展有着不小的影响。在汤惟杰看来,首先,卓别林和其他早期喜剧明星一起,向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展现了喜剧电影的魅力。第二,他塑造的悲喜剧性质的流浪汉形象,给中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也引发了国人对社会问题的思考。第三,他由1910年代的滑稽喜剧(杂耍、闹剧)向20年代的悲喜剧情节电影的转变,以及30年代以后向政治讽刺喜剧片的迈进,他对自己电影艺术不断的拓展,都给予中国电影人和电影观众以新的启示。
为便于读者进一步走近卓别林的一生,汤惟杰还推荐了《回忆我的父亲卓别林》《卓别林:我的全球之旅》《卓别林电影剧本选》等书。
据悉下一步,“何以上海”系列讲座将继续邀请上海文化资深研究专家学着参与进来,在宏大的历史讲述中展现上海的城市发展与海派文化。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