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26日宣布,任命来自中国的徐浩良担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协理署长。他将接替来自印度的乌莎·拉奥-莫纳里。
1983年,徐浩良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桥梁系毕业后在国内大学任教,1988年之后去美国留学。出国后,他做了很多份“听上去不那么体面的工作”:在曼哈顿骑自行车送外卖,在新泽西开车帮人搬家,在报社输入赛马信息。
(资料图片)
“感情上接受不了。但是过了一段时间,为了将来,一咬牙就坚持下来了。”
1993年,在哥伦比亚大学读研究生的徐浩良在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一个部门找到了一个实习岗位。因为非常努力,实习结束后,他获得了一份为期15天的聘用合同,这是他在联合国工作跨出的第一步。
“15天合同到期后,再续15天,后来延长到30天,再又延长到3个月,就这样通过不断续签短期合同,逐渐在联合国立住了脚。直到有一天,我获得了一份驻哈萨克斯坦的合同,为期2年。”
1999年年底,在联合国工作了5年的徐浩良终于拿到了正式合同。
2007年,联合国秘书长任命徐浩良为联合国驻哈萨克斯坦协调员,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第一位中国籍的驻在国协调员暨代表。
古特雷斯在任命声明中表示,徐浩良在国际发展领域拥有近30年的经验。自2019年以来,徐浩良一直担任联合国助理秘书长兼开发计划署政策局局长。2013年至2019年,他担任开发计划署助理署长兼亚太局局长。此前,他在联合国系统担任多个职务,在联合国总部以及亚太、欧洲和中亚的多个地区办事处工作过。
资料图:徐浩良。来源:同济大学官网
在媒体此前的采访中,展现了一个“一直在路上”的徐浩良。
几次给他发邮件都是收到的自动回复——“我不在办公室,在国外出差,有事请联系某某某”。
每次采访前,提前到达的记者都会看到他在开会,然后在采访时间准时结束会议。
记者提议午餐,希望多了解工作之外的情况,而他的提议是“要不一起去食堂或者买两个三明治到办公室”。
在回答“业余爱好”问题时,他给出了这样的答案:“我喜欢看一些国际关系方面的材料。”隔了几天又很郑重其事地补充道,“有时候,我周末陪孩子在公园里面骑自行车。”
徐浩良说:“在国际组织工作,听上去很美好,但是实际上,工作人员们要常常深入贫穷落后地区,要走路,要爬山,身处险境也是家常便饭。”
“想获得成功或者是实现理想,最重要的是努力,努力做到比其他人的预期更高一些。举个例子,我们亚太局的工作有特殊性,因为总部纽约与亚太国家有时差,所以我总是坚持晚上继续工作,及时回复邮件,可以更高效地处理问题。这样问题就不需要拖到第二天早上。”
徐浩良在工作中,见证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
徐浩良说,中国深度参与全球治理,在国际事务中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比如,中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的《巴黎协定》以及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制定过程中都发挥了特殊作用。他说,2018年4月中国国家国际发展合作署的成立也是“中国在发展领域里所做的一件大事”。从受援国到全球治理的重要合作伙伴,中国实现了“巨大的飞跃”。
2016年9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成为第一个和中国政府签署“一带一路”谅解备忘录的国际组织。徐浩良说,应将“一带一路”倡议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他还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符合国际社会的共同目标,体现了中国立场和中国智慧,反映了人类的美好愿望。
徐浩良认为,未来50年,中国对全球治理的影响无疑将更加深远。
在此前的媒体采访中,谈到理想,他说“如果能够帮助更多的人实现理想,那我的理想才更有意义,才是真正意义上获得了实现。”
综合中国经济网、新华网、 CCTV1《开讲啦》
来源:中国新闻网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