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木偶书法表演
(资料图)
连史纸传承人邓金坤指导小朋友捞纸。近日,在连城县莲峰镇中山街广场,福“豸”连城街头文化艺术惠民演出随着华灯初上精彩上演,连城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者表演的十番音乐、提线木偶、连城拳等国家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纷纷亮相,吸引广大市民和八方游客驻足观看。
连城县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拥有国家级非遗8项、省级非遗9项,此外还有27个项目被列入市级非遗保护名录。近年来,该县将非遗文化作为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重要抓手,围绕理论宣讲、阵地建设、队伍培育和活动开展,用志愿服务促进非遗文化传承,用非遗文化传承推动文明实践落地生根,让丰富的非遗文化焕发出文明实践新活力。
理论宣传接地气
“金秋京城花团簇,国歌声响彻云霄,击鼓催征旗定向,比肩合力步步高……”在连城县四角井历史文化街区,“金唢呐”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二十大启新程 巨轮破浪航”“非凡十年 三件大事”“学好报告 昂首阔步”等十番音乐作品中,把“书面语”转化为群众喜欢的“家常话”,把“大道理”转化为接地气的“十番小调”。这种喜闻乐见的“非遗+理论”宣讲方式每次上演,都能赢得群众的阵阵掌声。
由连城县委宣传部、文明办等部门倡导成立的“金唢呐”文艺宣讲志愿服务队,致力于传承发扬闽西特色客家音乐,将唱腔优美、词句丰富、词曲通俗易懂、地方文化特色鲜明的闽西客家十番音乐与党的政策方针有机融合,精心创作了“南词鼓书”《圆梦中华》、说唱节目《红土精神耀闽西》、诗朗诵节目《追步红色脚印》等优质作品,开展“党的声音进万家”文艺演出80余场次,服务群众8200余人次,把党的创新理论“唱出来”“演出来”“展出来”,在群众中“活”起来,推动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基层、落地见效。
赋能文化传承弘扬
8月13日,在连城县文明实践基地之一的连城拳传习中心,第十七届连城拳暑期传承体验班举行了结业典礼,来自江西、广东、福建等地的40多名学员展示了客家青狮、连城拳等学习成果,让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小小种子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连城县注重文化阵地建设和客家非遗文化传承相结合,依托乡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站),建立四堡雕版印刷流程馆、木偶艺术传习中心、姑田大龙展陈馆、连史纸传习中心、连城拳传习中心等12个文明实践基地,不断丰富文明实践的功能内涵,提升辐射带动作用,赋能文化传承弘扬。目前,相关基地不仅用于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物、保存非遗文化资料,还被作为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的固定场所,让群众零距离地感受非遗魅力。
与此同时,连城县通过整合优质资源,积极挖掘非遗传承人、文艺人才、文化能人,组建“连城非遗 薪火相传”志愿服务队10余支,大力培养新生代非遗传承力量。提线木偶戏在连城有着100多年的发展历史,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扬提线木偶文化,连城县成立了“提线木偶”志愿服务队,连续10多年到连城县实验小学开设提线木偶兴趣小组,指导该校编创表演的提线木偶课本剧《沉香救母》《汉韵》《人偶情》等先后获得省、市、县各级奖项。
焕发文明实践活力
在今年6月连城县举办的2023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中,该县围绕“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主题,由非遗传承人组成的志愿者与市民互动,指导市民现场体验雕版印刷技艺、芷溪花灯制作技艺、四堡锡器制作技艺等非遗文化,并通过连城拳、舞青狮、闽西客家木偶戏等非遗展演,宣传连城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丰硕成果。
为了让非遗文化“活”起来,连城县以深化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为契机,通过线上线下联动的方式,积极开展非遗文化宣传、展示、体验等活动,让非遗文化走进老百姓的生活。
连城还举办“艺术系列公益讲座”,由非遗文化传承志愿者授课,内容涵盖雕版印刷、客家木偶戏、芷溪花灯、连史纸等技艺,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享受精神食粮。利用“我们的节日”“文化遗产日”等各类重大节庆和文化旅游活动,开展“非遗进文明实践所(站)、进校园、进机关、进军营、进景区”等志愿服务活动,发挥非遗在促进文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