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热门 > 正文

强化智慧应急体系建设

2023-08-19 22:55:28 来源:解放日报

我国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造成损失重,各类事故隐患和安全风险交织叠加、易生多发,影响公共安全因素日渐增多。

新时代防灾减灾救灾的理念是“两个坚持,三个转变”: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


(资料图)

一方面,坚持底线思维,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在山雨欲来前未雨绸缪,在风起于青蘋之末时见微知著,切实把风险隐患消除在萌芽之时、成灾之前。

特别是,要落实提前避让、主动避让、预防避让的刚性要求,临灾转移做到应转全转、应转真转、应转早转。要少一些安全口号、多一些安全提示,力争实现自然灾害“不死人,少损失”。

另一方面,扎实推进“一线三排”,坚守“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条红线,推动地区、企业主要负责人到一线排查、排序、排除隐患。

特别是,要不断完善“一体三预”,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在指挥部体系下横向联动、纵向调动,做到指挥有力、动员有序、落实有效。同时,持续优化“一网统管”,坚持需求引领、研用一体、开门创新,做大前端态势感知,做强后端趋势预测,为公共安全治理模式转型提供科技支撑。

在此基础上,有必要顺应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推动敏捷应急、科学应急、精准应急、动态应急,在认识上、结构上、效能上强化智慧应急体系建设。

打通基层应急管理“最后一公里”——

统筹推进乡镇(街道)和城乡社区治理,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工程。智慧应急解决方案可通过搭建完善智能化基层应急管理平台,实现更为高效精准的风险点监测预警、应急决策和应急资源协调响应处置。

推进产品化、场景化、体系化、产业化——

一是产品化,融合运用多感合一、边缘协同、网络传输、智能算法、数字孪生等技术,实现城市数字神经元体系的全域感知AIoT(人工智能物联网)化。

二是场景化,围绕提升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从“小切口、大场景”中寻求破题思路,找准最小单元、最低层级、最具价值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切口,把场景做得更大。

三是体系化,从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到运维运营,将规范化、全周期理念贯穿始终,解决碎片化、重复性建设问题,实现感知体系的“一数多源、一源多用”。

四是产业化,服务于城市数字化转型和物联网产业发展,探索创新链、协同链、产业链三链合一。

推动全社会共建共享应急网络——

近年来,各地涌现出多人协作在线文档助力精准救灾、搭建社会化急救开放平台等创新案例。下一步,有必要推动政府、企业、社会和公众等多元主体间实现更深度链接。

比如,把人工智能、云计算等技术更好整合进监测预警、监管执法、辅助指挥决策、救援实战和社会动员之中,包括培育安全韧性文化、提升公众防灾减灾救灾的意识和能力。

(作者为国家行政学院兼职教授、上海市应对突发公共安全事件专家组组长)

(文章来源:解放日报)

标签:

相关阅读

大家爱看

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工具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结构性工具优先用于最需银行资金支持的领域,持续支持重点领域和薄弱环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