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科创板彻底爆发了!
就在刚才,科创板行情被彻底点燃。科创50指数涨幅接近5%,涨幅榜上20cm涨停的股票持续增加。那么,究竟又有何利好呢?从市场传闻来看,关于科创板下调交易门槛的消息已经传播开来。但截至目前,并未见官方证实。
除此之外,科创板累积的积极因素的确在持续增加。IPO的阶段性收紧和限制减持、科创板的高弹性和强贝塔属性、科创板整体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到来等都利好科创板。另外,10年期美国国债收益率近期下行,亦有利于科技股的整体环境。
【资料图】
值得一提的是,关于下调存量房贷又有最新消息。除今天上午的招行之外,券商中国记者获悉,某银行总行拟于明日召开个人住房贷款存量利率调整项目启动会议。
科创板传出重磅
今天,科创板猛涨,据一些财经大V发布微博称,“资金猛攻300、688的票,科创板最近传闻要降低门槛了。”
其实,关于科创板降门槛的传闻由来已久。今年7月,高层会议指出,要活跃资本市场,而降低科创板门槛就被市场视为活跃市场的重要手段之一。事实上,去年5月13日,证监会正式下发《做市规定》,上交所也同步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并公开征求意见,系列举措正是为了增加个股流动性、抑制价格大幅波动。彼时,就有人提出,要降低门槛。但从后续情况来看,当时,做市业务细则刚刚结束征求意见,并不具备充分的理由密集推出相关措施以刺激流动性。
2023年7月22日,科创板开市满4周年,板块整体运行平稳,相关创新制度已经过市场检验。但不少科创企业、创投股东认为,当前科创板还存在交易门槛高、流动性不足等问题有待优化,以进一步增强科创板的吸引力。招商基金研究部首席经济学家李湛曾表示,科创板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准入门槛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科创板的流动性,科创板准入门槛的降低将是一个长期趋势。
今天,相关的期待似乎更加热烈。科创50指数一度大涨近5%,涨停板上很多股票的涨幅都是20cm,赚钱效应一下就回来了。
五大积极因素
事实上,科创板自身的积极因素也在增加。中信建投表示,看好科创板战略性机会。他们认为,科创板至少有四大积极因素:
一是政策密集落地,尤其证监会对IPO的阶段性收紧,对大股东减持行为的规范,明显利好科创板。我们认为证监会政策抓住了当前市场痛点,针对性较强,有利于市场微观流动性改善,尤其利好科创板。
二是科创板的高弹性、强贝塔属性,在市场企稳反弹期间表现最好。从历史上看,科创板在指数探底、情绪恐慌时往往出现快速下跌,然而当指数回升、情绪修复是向上弹性也同样明显。我们认为,A股市场目前已经跌至底部,悲观情绪释放充分,预期改善市场回升时,弹性较强的科创板有望充分受益。
三是科创50点位以及科创板整体估值均处于历史低位。8月25日科创50指数最低跌至865.09点,从历史上看已处于很低的位置。科创板整体估值水平同样处于历史低位,我们统计发现,截至8月25日,科创板市盈率(TTM,整体法,剔除负值)已经降至35.58倍,市净率(整体法,不调整)降至3.74倍,为历史最低水平。在基本面见底的背景下,历史低位的估值水平显示出较好的性价比,是我们战略看好科创板的重要基础。
四是全球科技创新浪潮到来,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国内数字经济前景有望成为后续科创板投资主线,提振投资者信心并吸引大量资金投资科创板。8月17日科创100指数开始发布实时行情,科创板指数体系再添新成员。科创100指数与科创50指数共同构成上证科创板规模指数系列,目前约可覆盖科创板上市公司总市值的66%。科创100指数和后续ETF产品的推出,将有利于进一步引导中长期资金入市,并推动科创板的健康发展。
此外,最近美国十年期国债利率持续下行,美元指数亦开始有做顶的迹象,这对于近期颇受挫折的成长股来说,是一个关键变数。昨晚,美国的半导体指数表现亦相当出色。
银行开始放大招
银行方面亦有利好消息传来。
昨晚,据银行从业人士透露,存量房贷利率即将下调。今天,据券商中国记者获悉,某银行总行拟于本周召开个人住房贷款存量利率调整项目启动会议,会议时间就定于8月30日下午。
此外,8月29日,招商银行召开了中期业绩交流会。招商银行行长王良表示,房地产风险给招行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表内贷款;二是理财投资的房地产企业发行的资产证券化产品等;三是私行代销的信托计划。“经过这两年的时间,现在基本上风险化解都已经接近尾声,经历这个过程后招行能够更健康地发展。”
关于存量房贷利率调整,招商银行行长助理彭家文表示,从央行的发声来看,“鼓励和支持”直接变成了“指导”。他判断存量房贷利率下调也是势在必行,是大概率事件。目前来看招行已经制定了相应的预案,但还没有最终的方案。主要考虑是现在有很多因素需要兼顾好。
其实,最近关于存量房贷利率下调已经有多家银行发声。8月25日,中信银行就下调存量房贷利率一事作出回应。该行副行长谢志斌表示,各地房贷利率差异较大,存量房贷利率难以实行“一刀切”的管理政策,中信银行对可能发生的业务调整已做好预案。建设银行也有类似发声。
(文章来源:券商中国)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