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地处中原,农业资源丰富,工业门类齐全。
雄厚的积淀,让它的经济发展充满底气。今年上半年,河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1326亿元,再次稳居全国第五;规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分别增长9.7%和9.4%。
然而,对于这样一份颇有亮点的成绩单,河南并不满足。
(相关资料图)
大象转身殊不易
何以跑出加速度?
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古时属“豫州”,简称至今仍保留了“豫”字。从字形上看,“豫”形似“一个人牵着大象”,用来形容河南的经济结构也颇为传神。
大,有大的优势;
河南是我国第一人口大省、重要的粮食产区;工业体系完备,拥有41个工业行业大类中的40个,207个中类中的197个。
大,也有大的难处;
在当地调研采访期间,多个部门的负责人坦言:河南传统产业占比近一半,转型升级难度较大。近两年,河南和标兵经济大省的差距正在拉大,而后来者正迎头赶上,发展势头迅猛。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要推动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浪潮中,河南的选择只有一个:驶上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大象转身都难,如何加速奔跑?“进”成为今年上半年河南经济工作的关键词。
“进”!传统产业升级
煤铝铜石也能奔向星辰大海
河南资源型城市较多,煤炭、钢铁产能居全国前列;“钼、金、铝、银”等四大金属优势矿产丰富;超硬材料产量更是占到了全国八成;数十年的重工业发展历程,有色、化工、装备等产业基础扎实。但一些产品还停留在粗加工阶段,附加值较低,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
围绕“新材料”做文章,河南加速打造9个新材料产业集群,有3个集群已经形成千亿级规模。
在平顶山、鹤壁,从煤衍生出来的尼龙新材料,可以用来做衣服、做轮胎,甚至做上天入地的牵引缆绳;在郑州、三门峡,以铝为基础材料,形成了新能源汽车、航空航天等高性能铝合金材料产业;在南阳、商丘等地,超硬新材料可以用来培育“材料之王”的金刚石、“恒久远、永流传的”人工钻石……
煤还是那块煤,铝还是那片铝,但价值发生了数以万倍的变化。
“进”!顶级实验室下沉
跨越微米级的巍峨高山
1微米有多薄?16张6微米的压延铜箔,相当于1张A4纸的厚度。然而这小小的1微米,在河南灵宝金源朝辉铜业有限公司技术部负责人赵磊眼中,却是难以企及的巍峨高山。
他们生产出的软态箔,曾被用到了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太阳翼上,填补了国内压延铜箔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空白。
今年,企业的重心就是把压延铜箔的厚度降低到6微米,但批量生产的问题始终无法解决。因为每生产500米就断带,每次断带都需要重新投入一卷2吨的原材料,光原料成本就差不多20万。
而另一方面,郑州大学等一些科研院校已经有了一些基础科研成果,却苦于没有用武之地。
如何跨越从科研到学术的鸿沟?实现从0到1再到100的突破?创新驱动是应有之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要坚持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一体部署,推动深度融合。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
加快把科研成果转化为成熟产品,时不我待!
上半年,聚焦信息技术、智能装备、生物工程等领域,河南布局了6家省级实验室和18个专业研发平台。一个金属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一个省级中原关键金属实验室同步落地在了三门峡。
院士领衔首席科学家,实验室着眼于基础研究,成果共享给集群企业。专家们带着最新科研成果下沉到企业,围绕共性难题,展开联合技术攻关,6微米压延铜箔终于实现了批量生产的阶段性突破。
“进”!画下“人才图谱”
广纳天下英才
新兴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河南的困难显而易见:既没有知名高校云集,也缺乏频繁的国际交流。
种下梧桐树,引得金凤凰。
今年初,河南上线“人才图谱”智能服务平台,围绕河南28条重点产业链,海纳全球150多万高端人才,精准匹配产业需求。在人才项目落地时,明确研发经费的投入占比、成果转化的分配方式。让专家没有顾虑地拿出科研成果,顺畅转化。
“海归”博士王影手握生物材料学科研成果,亟须找到可以施展才华的平台。接到人才邀约后,他发现河南一家生物医药企业与自己的研究方向高度契合,便带着成果欣然前来。而他的加盟,也让一项试验得到了关键性突破。
按图索“骥”、引才入豫,今年上半年,河南引入高端关键人才3000多人,落地人才项目1000多项,邀请到12位院士领衔重点实验室。形成了顶尖人才、领军人才、青年人才、潜在人才组成的人才发展雁阵格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樊会涛接收了龙门实验室首席科学家的聘书,他说,要把国内优势的科研力量集聚起来,瞄准新材料和智能装备制造这个领域,支撑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
进!由“大”而“强”启新程
今年以来,河南落地和开工的重大项目中,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达到了1520个,占比超过33%,“高端、前沿、着眼未来”是最大特点。
上半年工作卓有成效,压力之下,河南仍然丝毫不敢松懈。最近一段时间,各部门正围绕“补齐短板、延链补链”,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密集调研。围绕共性问题,整理成清单再具体分到各个部门,按图索骥招商引资、引进人才补短板。
几天前,河南公布“建设制造强省”路线图。未来三年,要基本形成现代化制造业体系,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超过30%,形成1~2个世界级、7个万亿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和28个千亿级现代化产业链。
面对科技创新力量不足的现实,河南省科学技术厅厅长张锐写下“生态”这个关键词。他说,要围绕科技创新的理念、目标、战略、任务,一体化设计科技创新规划、法规、政策和改革举措,打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系列“组合拳”。支持产业研究院、中试基地建设,推动创新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
目标清晰,前景可期。大象虽沉,也要奋力奔跑;前路尤长,仍需久久为功。
河南,中!
责编:陶纪燕 | 审校:陈筱娟 | 审核:李震 | 监制:万军伟
(来源:央视新闻)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