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 薛元箓
新生儿男女比例失衡,一般被认为是重男轻女观念的表征。但中国人民大学魏钦恭副教授的研究却发现,2013学年至2014学年全国初中生的家庭校外教育投入平均值,男生不到1500元,而女生却达到2300元。女生比男生获得的校外教育投入,高出了一大截。
对此,魏钦恭用两个社会学概念做了解释——“兄弟的让渡”和“母亲的馈赠”。前者是指女儿在家庭中作用的增强,后者指母亲在家庭中的地位相对提高。他认为,两者在推动家庭性别偏好逻辑的转变上,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他在最近接受《三联生活周刊》采访时进一步说,性别偏好包含出生意义上的性别偏好和资源投入上的性别偏好。二者之间的不一致,代表了性别偏好的转移。
中国人对女儿在家庭中的作用,常以“小棉袄”喻之。顾名思义,具有贴心和保护的意味。在传统观念里,贴心专指女儿在稳定家庭关系中所发挥的情感作用。
经济的独立和教育程度的提高,无疑为女儿在家庭中的地位和作用,提供了堪称颠覆性改观的可能。当前女性在经济活动中的巨大影响力和高知识女性人群的激增,都是最新的时代认证。从这一脉络观察,女生校外教育投入的提升,既是因,也是果。
以此回看“小棉袄”的指代,在今天无疑又增添了更多的内涵。它起码包括:独立的经济能力、良好的教育背景,使她们在家庭事务中拥有决策权。事实上,在许多家庭中,这样的优秀女儿往往成了真正的“一家之主”,而且,这一主导地位并未因婚嫁而稍有减损,相反,还因维护大家和小家的同步性而得到增强。
对于“小棉袄”内涵的这一嬗变,人们无须惊讶,却可以通过社会观察的视角,借此发现女儿之于家庭所能发挥的更多的积极功能。比如对于家风建设的构想,就可以拥有更多更具体的设计。而从社会伦理的角度看,如此独立和优秀的女儿们,或许正是实现“小棉袄”功能的最优解。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