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数据资讯网(BCC)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AI新药研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40.7%。不过截至目前,全球还没有一款由AI研发的药物成功上市。
我们会迎来首个AI研发的药物吗?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月27日,英矽智能科技(上海)有限公司(Insilico Medicine)宣布,全球首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生成式AI,并非简单分析有数据,而是学习归纳已有数据后进行演绎创造)筛选靶点,并设计的抗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慢性瘢痕性肺部疾病,其特点是肺功能进行性和不可逆的下降)小分子候选药物INS018_055,已推进至2期临床试验阶段。
该药物由英矽智能自主研发,已完成2期临床试验首例患者给药。该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旨在评价INS018_055口服给药12周后,在治疗IPF受试者安全性、耐受性、药代动力学和初步有效性方面的作用。
据悉,这项研究包括4个平行队列,为了在更大规模人群中评估候选药物,英矽智能计划在中国和美国近40个研究中心招募60例IPF患者,同步开展2期临床试验。英矽智能于2023年4月开启中国患者招募,并于2023年6月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临床试验批件,批准同步在美国开展针对INS018_055的2期临床试验。
此前,INS018_055已获得FDA孤儿药认定(又称为罕见药,是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罕见病的药品),根据1期数据,INS018_055在健康受试者中表现出良好的药代动力学(PK)特征,给药7天后未发现明显蓄积(药物到达体内后来不及代谢、排泄,从而使药物不断在体内积聚)。此外,INS018_055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研究期间并未产生死亡或严重不良事件(SAE)报告。该研究报告了1例停药事件,该受试者因流感样疾病终止研究,该不良事件与研究药物无关。所有治疗相关不良反应(AE)均为轻度,并已在研究结束时得到恢复。
据INS018_055中国2期临床试验牵头研究者(Leading PI)、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徐作军介绍,IPF属于间质性肺病(一组以肺泡壁和肺泡腔具有不同形式和程度的炎症和纤维化为特征性病理改变,以进行性呼吸困难和胸部影像呈广泛分布的浸润影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弥漫性肺疾病的总称),该病预后难度较大,常规的糖皮质激素(临床应用较多的一类药物)和免疫制剂治疗对其收效甚微。
2018年,IPF被收录于中国《第一批罕见病目录》,由于发病、进展较为隐秘,多数患者确诊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确诊后中位生存期(半数生存期,表示有且只有50%的个体可以活过这个时间)为3年。考虑到疗法有限、预后整体不理想等现状,IPF领域仍存在较大的未被满足临床需求。“因此,我们希望能有新药抑制肺部纤维化的发生,终止疾病进展。”徐作军说道。
徐作军认为,目前,IPF药物研发的最大挑战就是医学界对此病的认识还不够深入。“它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医学界也做了很多临床研究,但从全球来看,目前只有两款药物真正获批上市, 且它们的作用机制都较为复杂。”
徐作军说的这两款药分别是德国药企勃林格殷格翰(Boehringer-Ingelheim)研发的尼达尼布和美国药企罗氏(Esbriet)的吡非尼酮。 徐作军介绍:“现有的药物能够阻止肺功能进行性下降。但它不能终止,更不能逆转肺功能下降,且这两个药物副作用较为明显,比如尼达尼布会引起腹泻、肝功能受损等情况;吡非尼酮则会造成光过敏和胃肠道反应。面对IPF,目前临床上还没有更好的药物,这也是我们不断探索新药研发的动力。”
徐作军介绍,相比于传统的制药方式,AI技术大大加快了研发效率。“AI制药可以根据一个关键词,把所有可能的疾病和靶点都囊括其中,接着,再一一鉴别诊断,最后筛选出最有价值的部分。”
近些年,凭借研发效率快等优势,AI制药正成为新的热门投资赛道。2022年8月,AI制药公司英矽智能宣布获得D2轮融资,本轮融资后,英矽智能已累计完成9500万美元的D轮融资,这也使得英矽智能总融资额突破4亿美元。
2022年11月,英矽智能与法国药企赛诺菲达成战略研究合作,根据协议条款,该合作将利用英矽智能人工智能驱动的Pharma.AI药物发现平台,推进基于不超过6个创新靶点的候选药物研发,总潜在价值最高可达12亿美元;2022年1月,英矽智能曾宣布与上海复星医药 (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达成首付款1300万美元的战略合作,为当时国内已披露的首付款最高订单。
据悉,在Pharma.AI的赋能下,英矽智能布局了近30条内部自研管线的疗法组合,涉及癌症、神经退行性疾病等领域。自2021年以来,英矽智能提名12款临床前候选化合物,其中3款在研药物推进到临床验证阶段。
对于本次INS018_055的研发,英矽智能联合首席执行官兼首席科学官任峰表示:“INS018_055是由英矽智能自主研发的潜在全球首创(first-in-class)小分子抑制剂,同时具有抗纤维化和抗炎症潜力,也是第一款由生成式人工智能设计的进入临床阶段的药物。”
未来,AI制药有着广阔的市场空间,互联网数据资讯网(BCC)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AI新药研发的市场规模将达到31.17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CAGR)为40.7%。
不过,也有人表示,AI制药存在泡沫。自2022年 起,部分美国上市的AI制药市值已经低于1亿美元,跌幅超过90%,仅2020年全球AI制药融资事件就达77起,但直到现在,全球还没有一款由AI研发的药物成功上市。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