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此处查看视频)
几千年的农耕文明,让种田根植于我们的血脉文化中。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个为保护土地设立专门纪念日的国家,今年全国土地日主题是“节约集约用地 严守耕地红线”。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城市、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城市,上海在寸土寸金的城市土地上,却悄然“生”出了万亩粮田。
(相关资料图)
如何“生”出新增耕地?
陆域面积6000多平方公里的上海,拥有240万亩(约16万公顷)现状耕地,约占陆域面积的1/4,其中150万亩(约10万公顷)为永久基本农田。
上海在已有耕地的基础上,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努力增加自己的耕地面积。2014年至2022年底,通过有效盘活存量低效土地资源,上海累计新增耕地超过45平方公里(4500公顷)。
既要补充耕地来源,还要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这能同时实现吗?
地从何处来?
金山区廊下镇是整个上海“造田”的缩影。
以前,廊下镇多个村庄是典型的小农经济,耕地分散,部分建设用地低效,基础设施年久失修,还充斥着多个服装加工厂,村民家门口的污水恶臭阵阵。年轻人不愿待在村里,跑去上海中心城区或金山的镇区。村容村貌整治及产业转型需求迫切。
2012年,廊下镇启动一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田、水、路、林、村、房”综合整治,建成了高标准万亩粮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生产。2018年,该镇又启动二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拓展农业休闲旅游功能,将生态涵养林、生态湿地、文化村落等自然田园风光串联一起。
通过十年整治,特色民居建成,农民搬进新家;农田连结成片,郊野公园更是成了闲暇时人们踏青露营的首选。
从卫星视角看上海市金山区水库村的耕地变化,这是上海“造田”的缩影。标亮部分为新增耕地。图片来源:上海市测绘院
结果怎么样?
“既是公园,也是老百姓居住的地方,把公园开在了家门口。”上海市金山区廊下镇友好村党总支书记戈晓莉介绍说,土地整治之后,人们生活幸福指数提高了不少。
土地腾笼换凤,耕地面积切实增长。经过十多年整治,廊下镇共完成低效建设用地减量约50公顷,耕地面积新增约80公顷。
散而小的耕地,实现规模化、机械化。原来小农户“各自为政”,土地产出率仅700斤-800斤/亩。2018年起,种田大农户沈喜良承包了约3000亩(200公顷)土地,大型机械设备进场,产出提高到1100-1300斤/亩。“土地成片后,管理成本减少了15%到25%。”他说,农民们每年可净得土地流转费——每亩1000多元,还能积极参与除杂草、插秧等农活。
村民搬新居,千余户相对集中居住。新居解决了天然气不能入户等问题,友好村村民夏德英全家,搬入了白墙黛瓦、檐角飞翘的乡间别墅,每年还可得土地流转费6700元。
记者在上海多个远郊地区调查发现,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通过统筹规划乡村建设,多个街镇实现了区域空间优化、产业转型发展和农民增收。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表示,土地整治已经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现在,廊下镇三期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正在推进,该项目将促进田、水、路、林、村进一步集中连片。经过土地整治,从“要穿好”去廊下,到“要吃好”去廊下,再变身“要玩好”去廊下,乡村振兴的蝶变正在这里发生。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