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李舒尤(左一)在枧头洲村指导学生演奏柳琴。新华社记者薛宇舸摄
一个微风的下午,湖南省醴陵市东富镇枧头洲村,田野间传来美妙的器乐合奏声。
(资料图)
演奏者,是一群五六岁到十六七岁的孩子们。今年,是这里的“乡里娃”共赴音乐之约的第九个年头。
打造出这场“约会”的李舒尤老人,用他的公益音乐课堂,让200余名曾经不识乐谱、不懂民乐的孩子,学会了琵琶、二胡、柳琴、三弦、阮、笙等传统民族乐器。
风吹叶片簌簌作响,水流过溪潺潺不绝……田间,孩子们与大自然深情合奏。伴随跃动的音符,一个个音乐梦想从这里启航,飘向更远的世界。
老人与音乐
午后,一阵由远及近的欢声笑语打破了枧头洲村的宁静。背着琴盒的孩子们穿梭在老街,朝村里的舒尤乐坊走去。
舒尤乐坊,是李舒尤于2015年在家乡开设的音乐公益课堂,如今成了乡村小孩治愈孤单、装点童年的一方天地。
已近耄耋之年的李舒尤,一辈子都在和音乐打交道。他回忆道:“当我还是小孩子的时候,就喜欢跟着民间戏班子一起玩,学着哼哼小调、吹吹竹笛、拉拉二胡……”
20岁那年,热爱文艺的李舒尤被部队文工团选中,成了一名文艺兵。参军期间,他专业学习了笙、阮、三弦等民族乐器,还学会了唱戏、作词作曲。
退伍后,李舒尤进入醴陵市花鼓戏剧团,负责戏曲音乐创作和担任乐队指挥。在剧团工作期间,他的技艺不断精进,又学会了柳琴、琵琶、唢呐等10多种乐器。
“我人生中的每个阶段,都离不开音乐。”退休后,李舒尤仍放不下老本行,又投身音乐教育事业。在他看来,受流行文化冲击,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发展面临诸多挑战。“我虽然退休了,但还能发挥余热,可以让年轻人多了解民乐,让更多人爱上民乐。”
于是,李舒尤开始了音乐教学。退休后的十多年里,他指导学生参加民族器乐的考级和各类比赛,其中一些孩子在他的帮助下走上专业道路,考上了国内知名音乐艺术院校。
随着年岁渐长,李舒尤有了归乡的想法。2015年,71岁的他回到老家枧头洲村。
回村不久,村里的留守儿童们便引起了李舒尤的注意:一些从小跟着祖辈生活的孩子,总是手机不离手,平常也不愿与人交谈。因缺乏有效监管,村里还时常发生孩童私自下水游泳的危险事儿……孩子们的这些表现,让李舒尤十分心疼和担忧。
“我能为这群孩子做些什么?”李舒尤想到了音乐,他萌生了在村里开设音乐课的念头。为了不给家长增加经济负担,他决定不收费,做公益课堂。
然而,开设音乐课的想法却遭到两个女儿的强烈反对。“都七十多岁的人了,好好安享晚年生活不好吗?”家人担心李舒尤身体吃不消,不同意他给孩子们上课。
李舒尤不顾反对,整修了老房子,挂牌“舒尤乐坊”,向村民们推介起自己的公益课堂。
起初,人们把乐坊当成托育所,送孩子来只因“在这里待着有人管,也不收费”。一段时间后,家长们欣喜地发现孩子真会乐器了,枧头洲村音乐课堂的名气越来越大。
慢慢地,连河对岸村子甚至是县城的家长,都要把自家小孩送到舒尤乐坊来学习。
看到孩子们乐在其中,李舒尤的女儿们也不再反对父亲的做法。为了支持父亲,大女儿也回到家乡,成为公益课堂的老师,还专门在父亲家中设立了一间书屋,用来摆放少儿音乐读物。
“传统的就是最酷的”
如果没有舒尤乐坊,17岁的丁洁雯不会将自己的生活与民乐联系在一起。毕竟,曾经的她连三弦为何物都不清楚。
“巷子里有个亲戚说,村里来了位老师教弹琴。”丁洁雯记得,9岁那年,奶奶带着小小的她敲开乐坊的门,从此她成为李舒尤老师的第一批学生。“老师说我的手适合弹三弦,我就想试试。”
对于毫无基础又好动爱玩的孩子来说,只是静下心来坐着就已经很难。孩子们不识乐谱,更不懂传统曲目背后的涵义。
为了让孩子们能对乐曲产生兴趣,李舒尤根据他们的特征,琢磨出一套质朴却又活泼有趣的教法。
“李老师经常会用一些生活中的例子来给我们讲解乐曲。”丁洁雯说,“比如旋律中表现出激昂的情绪时,就会让我们想象和带入奶奶要带我们出去玩时的心情。”
在教授一些与自然相关的曲目时,李舒尤则会跟孩子们讲解,哪些旋律代表了水流、鸟鸣,或是代表轻风吹拂、狂风呼啸。对于在乡间长大的孩子们来说,将传统乐曲与大自然的声音相融合,更是多了一层理解。
授课深入浅出,源于李舒尤多年来对传统的追寻。
在花鼓戏剧团工作时,李舒尤每年都要花费大量时间到乡下采风。“要掌握花鼓戏的特色,就要去学很多口口相传的小调,”李舒尤说,“那时候我经常去村里采风踩点,找一些老艺人取经学艺。”
李舒尤记得,他曾去村里拜访一位盲人琴师,想要跟对方学习花鼓戏小调。但那位琴师与他并不相识,起初也并未答应。
“那时候我每天扶着他出行,邀他到我家吃住,后来他终于被我打动,把自己会的所有小调都教给了我。”李舒尤说,“只有充分理解和掌握传统,才能构思和创作新的曲目。”
18年的花鼓戏剧团工作中,李舒尤写了不少新编曲目,还编著了两本花鼓戏专业书籍。在舒尤乐坊中,有两首旋律优美又结合了当地特色的曲目——《乡里娃的哆来咪》《音乐枧头洲》,都是由李舒尤亲自作曲,教授给前来学习的孩子们。
“现在我认为,传统音乐就是最酷的,酷在永远都不会过时。”丁洁雯说,随着音乐学习的不断深入,她正在逐渐理解传统音乐中的文化内涵,用她的演奏赋予乐曲新的意义。
叩开孩童心门的密码
教育是什么?在李舒尤心中,是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召唤另一个灵魂。
有一次,隔壁村有家长送来个小男孩,希望李舒尤能帮忙管管孩子。原来,男孩的父母长期在外务工,他从小跟着外婆长大,因为被溺爱,平日里养成了一些坏习惯,调皮捣蛋的行为常令家人感到头疼。
李舒尤耐心地教孩子吹唢呐,却发现男孩调皮坐不住,上了几节课就嚷着不肯再来学。他担心孩子在课余时间有可能“学坏”,便多次上门做工作。了解孩子的成长环境后,李舒尤不断称赞孩子,鼓励他继续学习乐器。
经过李舒尤一番动之以“音”、晓之以“乐”的开导,孩子也逐渐对唢呐萌生了兴趣,愿意继续学习。李舒尤说,现在,小男孩不仅唢呐学得不错,连学习成绩都慢慢有了起色,人也变得更懂礼貌了。
“教音乐,不光是教一门技艺,也是教孩子们如何做人。”李舒尤要求自己时刻谨言慎行,不仅关注孩子们的学艺情况,也要对他们日常生活中表现出的一些错误行为予以及时纠正。
如今,音乐成为李舒尤叩开孩童心门的密码。
有孩子说,音乐让她忘记了孤独的模样;有孩子说,学会了一门乐器,让他变得更自信了;还有孩子说,未来也要成为一名老师,让更多人感受音乐的温暖……
在李舒尤看来,不是所有参加公益课堂的孩子都要成为音乐家或演奏家。“他们能够健康快乐成长,便是我最大的心愿。”李舒尤说,一些孩子因为音乐而找到了兴趣所在,拥有了更美好的童年回忆,变得更加活泼开朗,这便是最好的回馈。
再过几个月,李舒尤就要迎来80岁生日。提起未来,他坚定地说,“我会坚持到教不动为止。”说罢,他顿了顿,透露出一丝忧愁,“如果有一天我离开了,会有人接班吗?”
坚持下去的动力,亦来自李舒尤期盼带动更多人投身教育公益事业。“希望我们的公益课堂,能让乡村的孩子们被更多人看见。”李舒尤说,音乐只是点亮农村娃童年的一种形式,舞蹈、戏剧、体育或是其他,都能成为照进孩子内心的一道光。
渌水河畔,曲声悠扬。一位老人与一群农村孩童的故事,正在千年律动的民乐中续写……
(新华每日电讯记者张格 刘芳洲 参与采写:薛宇舸 郁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