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基金 > 正文

八月纯银专栏:为什么不懂产品的老板这么多?高 P 还需要自己画原型吗?微博上这一群活人意味着什么?

2023-08-31 18:03:55 来源:互联网

我在产品领域的输出,首发在名为「犬校」的 Slack 私密产品社区,精华贴转至付费订阅的「小报童专栏」,每月再从专栏选 3 篇发公众号。

1、为什么不懂产品的老板这么多?

在低增长时代,老板不懂(他关心的)业务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


(资料图)

在高增长时代,不懂也没关系,不懂也能增长,论功行赏即可。这个坏习惯带到了低增长时代,老板就没法判断,增长达不到预期,到底市场因素占几成,时机因素占几成,我的目标合不合理,有没有可行性?

更大的可能是,把 “不及预期” 归因为人不行,或者能力不行,或者态度不行,不行就换人。换什么人呢?从外面找有过战功的,用业绩证明过自己的人进来。

结果这样的人,很多是在别的平台的上升期证明过自己,他在下行周期同样束手无策。还有更糟糕的——跨赛道的高 P 刻舟求剑,把完全不同赛道的成功经验生搬硬套过来,结果就是大写的仆街。

过去两年,这类现象岂止是屡见不鲜,简直是遍地开花。每一家公司,每一个事业部都会传出类似的哀嚎 “又换人了” “又开始折腾了” 。

换个角度看,为什么不懂业务,甚至不懂产品的老板这么多呢?

这里存在两种可能性。首先,公司原有的业务到达了边界,打算拓展新领域,但管理层对新领域所知甚少,只能依赖外来的和尚,但判断不了是和尚不行,还是目标不对。

另一种更常见的可能性是,互联网机遇从 2018 年开始肉眼可见的衰竭,机遇减少,产品经理的战功也同步减少,升职到高位的产品经理也同步减少。与此同时,偏重于研发,运营,销售的高 P,工作内容有更多的确定性,也的确带来了更好的业绩,坐到了各个大部门的老板位置上。

我经历过的老板有 HR 出身的,有技术出身的,有广告出身的,但鲜有产品出身。是产品经理不行吗?

是产品机遇不行。

产品经理就是这么一个,特别吃机遇的职业。机遇好,甚至能妙手创造新世界;机遇不好,则高 P 和熟练中 P 的数据贡献差不太多。虚头巴脑的产品质量,流程效率,对数据影响甚小。公司更看重研发的高效率,运营的大项目,以及销售的规模增长。

2016年以后,产品经理几乎没出过什么明星。你去看业内流传的那几个明星 PM,是不是 “成名要趁早” ?与此同时,算法引擎还在成长,销售规模还在成长。结果就是不懂产品的老板管理产品,也没什么数据损失,不停地瞎折腾呗,原地高抬腿。

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到历史的进程。

2、高 P 还需要自己画原型吗?

微博评论里有人很惊讶:“纯银你居然还要画原型?”

我知道他惊讶什么,我不仅画原型,还要写产品文档呢。

他这么吃惊,是因为大部分的产品原型,都是通用组件的排列组合,或者有明确的参考对象,或是需求相当明确时交互解题。这种情况我是不会动手的。

我动手的时候,一定是产品缺乏参考对象,有相当程度的独创性,以及需求对应的解题方案细腻有难度。

这时,我下场画原型,写文档,不仅仅冲锋在前,也是系统性思考的一部分。把有难度有独创性的原型和文档连贯起来,才能实现系统性的产品思考。如果不这么做,通盘思考经常是不连贯,有缺失的,不能准确地判断卡点,也不能充分发挥创造力。

以及在一个团队里,我通常只出结构性的骨架原型,讨论通过后,细节再拜托别的同事来完善和优化。

以上观点,很快就有一条经验现身说法。

我不是想做一款找笔友的 独立产品嘛,5 月出了核心设计,6 月程序员催我进度,月底把核心设计扩展成了全套原型,技术注释,匹配与分发策略,还有付费点。

关键是,画原型,写策略的时候,发现 5 月设计的核心匹配策略弄错了……付费点也错了……

我当时就懵了,硬刚到凌晨 3 点,大败,垂头丧气地去睡觉。只睡了 4 个半小时,早上一醒就在脑子里继续推演解法。迷迷糊糊地推演到 9 点,觉得可行,跳下床继续画原型写文档。

这时,从核心设计到原型到文档,是一套连贯而系统的思考过程。如果我仅仅出了核心设计就交出去,他们告诉我 “弄错了,推不动“,那么我也要愣半天,到底是我错了还是你们不行?安?

如果下属的说服力不足,我又特别强势,那么我必然不能快速理解 “真的是我错了也” ,而是在扯皮中虚度时光。

3、微博上这一群活人意味着什么?

微博时间线上有不少人说,微博上还有活生生的人,别的平台都只剩下垂类工具人了。

这话也没错。

但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微博这是某种进化失败的返祖状态。

活生生的,立体的人,在社交媒体上存在无法克服的缺陷,就是 “陌生人无法快速对你建立印象“,专业术语叫 “用户画像模糊” “内容索引性差”。

如果你已经喜欢上了一个博主,当然会喜欢他鲜活的人格。但对于更多陌生的,你不了解的博主,很难通过快速阅读前 n 条内容,对他建立直观的印象,决定是否关注。

因此,博主吸粉,要不通过有稀缺性的身份标识,名人大占便宜;要不通过极少数有稀缺性的高曝高转内容,可遇而不可求。这导致靠创作力取胜的 KOL,在微博加粉困难,只能蹭热搜和争议话题的流量捞偏门。

随着新生创作者在微博拿不到流量,纷纷转战小红书与视频平台,微博所谓的 “活生生的人“,其实是一群活生生的老 KOL 圈地自萌,其中也包括我。阅读者与创作者建立关注连接的效率极低,因此创作者生态的新陈代谢极其缓慢,主要是吃老本。

甚至于,这群老 KOL 已经攒够了社交资本,哪怕创作力无限下滑,内容越来越水,铁粉还是会倾情互动。而互动数据往往取决于 KOL 与铁粉之间的情感连接,以至于系统也很难分辨,哪些内容是友情赞,哪些是实力赞,给优胜劣汰的算法分发制造难题。

由于内容不够垂,友情赞多于实力赞,缺少精准判断内容质量的因子,再加上乱七八糟的其他原因,微博很难切换到算法驱动的内容平台——但五年前的 2018 年就已经是算法驱动的互联网世界了。缺少算法加持,导致微博的内容索引性差,关注效率低,关注质量也低,新生创作者几乎无法出头,所以 “这里有活人哟” 有什么好沾沾自喜的?

你看看有几个 10w 粉以上的 KOL 是 2022 年建号的?2021 年?2020 年?

大者恒大,因循守旧,暮气沉沉。

其他算法驱动的内容平台,至少有新陈代谢,有新人出头,老人也会随着创作力的衰退而拿不到数据,被自然淘汰。创作力的旺盛是内容平台的决定性竞争力,而微博就靠着一群老人和新闻热点吃老本。

站在用户的角度,我知道你们喜欢鲜活的人格。站在平台的角度,为此付出的代价是牺牲了用户连接的效率,限制了增长空间并透支未来收益。

以上内容来自我的产品专栏第五季,全新的《纯银的 60 篇产品分析·第五季》7 月开启运营,正价 99 元。

点击 “阅读原文”,购买第五季的永久阅读权。知识有价,认知无价。

标签:

相关阅读

大家爱看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在雄安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10亿 #中国卫星网络集团在雄安成立新公司# 注册资本10亿

天眼查App显示,近日,中国星网易联供应链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0亿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