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环球同此凉热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是2015上映的,这一年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开始实施,被称为“史上最严”,大大加强了对环境污染的处罚力度。也正是在2015年前后,钢铁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开始实施,也是堪称力度最大,要求最严。回过头看,穹顶之下这部片想说的,大部分其实正是政府正在做或是准备做的。当然,柴静的某些采访确实带有先入为主的立场,并不客观,所以被人抓住做文章。过去10年,环境保护被史无前例地重视也是碰不得的“红线”,但不仅没有阻碍中国发展,反而通过市场机制助推中国发展模式转型,比如在市场竞争下,如今欣欣向荣的新能源车产业就壮大起来。所以在这部片上映的2015年,您的观点并不成立。你在完全违背两个基本事实在讨论问题。
1、之前的历史,我们存在严重的关于环境方面的错误,但环境后果绝不是主要由错误造成的,而是严酷的内、外客观环境下发展所避免不了的。柴静把一切环境问题都归咎于错误,她把原因彻底找错了。
2、2015年之后,既没有接受柴静的错误观点,也没有按柴静的错误“药方”去做,根本就不是罚款和市场两种因素在起主要作用,而是政府在背后做了大量主动和创造性调整。可持续的发展,绝不是顺应任何既存机制就能自然获得的结果,而是必须建立在大量自主创新基础上,历史上从无例外。
另外,环境问题被中国领导层重视,时间上是要早很多的,连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形成都是之前十多年的事,雾霾问题被公众重视,也是早好几年的事。柴静的那纪录片,事实上只是马后炮研究,而且费尽心机之后搞出了错误认识和错误对策。她连吹哨人的边都没有蹭到。
认识上早就有,这么长时间没有大动作,可不只是没有触及公众直接利益,而是发展的刚需不容我们及早转向,而必须发展到一定阶段再解决,这就是我说的“历史上的环境问题我们必须先发展再治理”,这和后来提的“不能再先发展后治理”是针对不同时间段的,完全没矛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