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听三哥说”关注我吧~
前天某报发了一篇文章《 “发钱促消费”成本太大,在我国根本不可行 》,文章很直接,开门见山就把发钱给广大个体这条路给断了。
但路总要选一条,现在摆明了是不准备走发钱这条,那其他路子呢?
(相关资料图)
1
按照原文里说的,“解决好住房、养老、育儿、医疗等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问题,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
如果我没理解错,看这意思是准备走那条加强给个体兜底的“福利”之路了。
首先要肯定,这个思路是绝对正确的,个体不敢消费绝对不是没欲望,而是缺少兜底所造成的没胆气。
住房、养老、育儿、医疗,这四大件基本属于内需消费上的四座大山。
为什么储蓄率高?因为个体要自己一分一分的攒钱,才能确保爬过这四座大山,不然指不定就要在哪个山脚下歇菜。
比如住房,樊纲的6个钱包理论已经说透了,过去的储蓄加未来30年的收入,这是翻过住房大山少不了的门票费。
比如育儿,一个啼哭的婴儿到18岁的成人,我们的养育成本是GDP的6.9倍,日本4.26、法国2.24、美国4.11、澳大利亚2.08。
比如养老,敏感不多讲,但原央行行长周小川的那句话说可以借鉴:“不要认为养老问题还有拖延的机会,以后再做选择会更艰难”。
等等等等。
这些“爬山”可能产生的巨大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看做是内需消费上的欠账。
消费的时候总要先想一想这四座大山,然后再考虑下:“这钱该不该花”的原因大致就在这。
顾虑的多了,消费的手就慢了,内需自然也就不振了。
所以如果这次真能在这发力改善,让更完善力度更大的社会保障惠及每一个人,我相信内需绝对能起来,而且效果肯定比发钱来的好。
但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很难。
按照原文说的“解决好住房、养老、育儿、医疗等制约消费需求的主要问题,提升居民的消费意愿和能力”中的第一个住房问题,大概率就不是短时间能搞定的事。
解决好住房问题,怎么解决?
是大量开发公租房,然后租售同权呢?还是准备让楼市回归真正的市场,让房企为了自救而降价以此减轻居民的购房负担呢?
大量开发高品质公租房,并且严格执行租售同权,真搞到这一步等于打了房地产的七寸,你都“居者有其屋”了,房企手里大把高息融资买来的土地找谁变现去?
房企没的变现,来年的土地谁来买?
2022年商品房住宅销额13.33万亿,同比2021年下降26.7%,房企没钱赚结果就是土地市场跟着拉胯,同年土地出让金6.68万亿,同比下降23.3%。
今年上半年各地花样百出的罚没收入怎么出来的?不就是卖地这边跟不上导致财政“略有”压力的结果么?
所以你公租房这样搞,地方的土地财政答应吗?
至于降价降价路线也一样。
新房大量降价,二手房市场就不说了,反正业主自己吃损失,大不了关灯吃面完事,搞不好媒体再给你扣个“投资”要懂得愿赌服输的帽子也不一定。
问题是新房降价了来年的土地怎么办?也来个打折销售?
地价打折了,地方上的债务又怎么办?
本来土地财政现在对付地方债已经是“全力以赴”,再来个折扣,怕是借新还旧的利息都清不掉了。
所以左拐右拐都避不开土地财政,这个最现实也是最根本问题如果不搞定,住房问题谈何解决?
这就不提金融系统内庞大的以房产和土地为抵押物所衍生出来的天量信贷,在其抵押物价值崩盘后可能爆发的“陈年顽疾”了。
当然,这种情况也基本不允许发生,各地的限跌令不是闹着玩的,直接给你堵住了。
第一关的住房问题,就先卡住了。
2
在之前的很多次文章里我都谈到过,内需消费想起来就两个途径。
第一,推动多次分配改革,加快个体收入增长速度,让人们在收入上涨预期强烈的背景下敢于超前消费。
第二,就是编制一张名为“福利”的保障之网,用物质上的保障和托底,给个体敢于花钱的勇气。
选择第一条途径,首先增加个体收入,内需是肯定会逐渐起色,但这又会直接增加劳动力成本,世界工厂的位置怕是很难继续舒服的坐稳。
没办法,新兴国家想要一路追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一下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不然竞争优势很可能会损失大半。
这就是所谓的“逐底竞争”。
当然,不抑制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不是不可以,那就要在产业升级上下足功夫。
只有本国产业实现大幅度升级,站在所谓高尖精产业微笑曲线的两端后,才能有足够的利润和“精力”来提高劳动力待遇。
但就目前依然“迷恋”房地产和基建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操作来看,产业升级大概率是个还要“耐心”等待一段时间。
其次就是分配改革。
前20年为什么顺风顺水,因为那时快速的经济增速带起来的增量可以让所有人都分一点蛋糕,不管有没有奶油,带不带水果,总归这一口蛋糕是少不了。
但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速的增长,在这个客观规律下,经济增速放缓必然会到来,这时候的蛋糕就不再会快速的变大,想要吃就要把切蛋糕的方式改变一下。
这就存在一个切蛋糕的“刀法”问题。
这边切多了那边就要少,谁也不愿意自己当“活菩萨”,所以现实就是,切蛋糕换刀法的事经常提,但刀子就是没见落下去。
阻力还是太大。
而选择第二条途径,福利保障的全方位兜底,那就要做好成财政支出大幅加大的心理准备,不说和北欧那些福利爆棚的小国比,就隔壁的日本先追上再说。
根据经济学博士前人大副校长刘元春在2022年提出的数据来看,2021年中国社保支出占GDP比重为8.6%(还有一数据说是2.96%),比经合组织国家2019年的整体水平低了16.8个百分点。
而隔壁的日本在2019年时就达到了22.3%的占比,同时财政支出中社保占比日本2021也达到了33.6%,根据财政部《关于财政社会保障资金分配和使用情况的报告》中的数据看,同年中国为16.6%。
当然日本也不算什么拔尖的优等生,更多的还有法国的31%、芬兰的29.1%、德国的25.9%。
即便是在发达国家阵营里,福利保障掉队的美国,社保占比也达到了GDP18.7%。
这次要选的路显然是第二条,所以怎么说呢,做好心理准备吧,要追赶的距离还有点“小”长。
3
有一说一,相对于前文提到的优化分配提高收入,加强福利保障提高报社保支出,发钱的确是个下策。
但面对现状,有时总应该干点什么,下策虽下,好歹临时还能起一下效果。
不过看来我们的信心是很充足的,坚决“摒弃”了下策的选择,走了加强福利保障这条见效慢,但是却是最优的一条路。
有信心是好事,希望能稳妥顺着这条路走下去,别学个别地方上,搞一些“扔把谷子抓群鹅”的操作。
比如湖北潜江。
8月15号潜江出了个恢复消费的通知,里面毫不意外的提到了支出住房消费这条。
具体的措施是这样的。
在潜江买房的多孩家庭,二孩的每套房子补15平,3孩的每套房补助25平。
怎么说呢,都到这会了还在幻想着把“一鱼两吃”的极限操作能付诸现实。
补贴购房是好事,但好事不能白给。
潜江这个多生孩子才能换来买房补贴的操作,作非常好的诠释了我们一直坚信的“天上不会掉馅饼”的朴素价值观。
米粒大的馅饼,也不会白掉下来。
我查了下安居客潜江的二手房均价是5438元/平米,算个整数5500元整。
二胎补助15个平方折人民币8.25万元;三胎补助25个平方折人民币13.75万。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全国家庭0-17岁孩子养育平均成本48.5万,0岁至大学本科的养育平均成本平均为62.7万。
算个简单的养育成本算术题。
二胎家庭,不上大学两个娃到17岁是97万,上大学是125.4万。
三胎家庭,不上大学三个娃到17岁是145.5万,上大学是188.1万。
8万购房补助换二胎,13万换三胎,然后顺带再把当地的房地产销量拉升一波。
怎么说呢,这算盘打的算珠子都快蹦到我脸上了。
以前觉得《大明王朝1566》里书生高翰文那个“以改兼赈两难自解”有些过于理想化,现在看我还是too young,too simple。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显然在现实面前,《大明王朝1566》这本历史小说里的某些虚拟桥段只有黯然失色的份了。
福利保障可不是这么搞的。
4
从“发钱成本太大”到之前某报提过“不落入福利主义陷阱”。
意思貌似讲的很明确,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争取上进才是正经。
转了一圈现在还得回到“勤劳致富”这四个字上面,致富是未来美好的希望,“勤劳”才是当下现实的本质。
当然我们现在选择了加强福利保障这条路,虽然时间上可能稍微长点,希望总还是有的。
不过再迎来这份希望落实的这段时间,就还得靠个体们的“韧性”再坚持坚持了。
就这样。
感谢大家阅读,如果喜欢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