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 黄金 > 正文

治愈系伴侣,都很会做这1件事

2023-08-18 10:36:37 来源:壹点灵

治愈系伴侣,都很会做这1件事

来访者跟我吐槽老公:


(资料图片)

最近爸爸住院,自己每天跑医院照顾,原本工作压力就大,现在更是感到喘不过气。

她跟丈夫抱怨,丈夫说:“我理解你,我之前照顾我妈也是这个样子,没事,熬过去就好了。”

她忍不住怼丈夫:“你妈那只是阑尾炎,我爸都进过ICU了,能一样吗?”

丈夫听了很不高兴,她也觉得自己说话挺刻薄的。

图片来源:pexel

我说:“你其实很想得到丈夫的理解,但是没有得到,期望破灭的感觉让你很难受,对不对?现在还觉得难受吗?”

来访者愣了一下。

“听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他其实也在用他的方式理解我,但我实在get不到。”

我点点头,心想:你丈夫的共情,其实是一种“无效共情”。

当事人或许觉得自己在表达关心,但对方无法感受到慰藉,甚至觉得更烦。

亲密关系中,这类场景无处不在:

妻子累了一天回到家,抱怨说:“累死了。”

丈夫很懂似的说:“我今天也很累,我们单位那个谁……”

妻子不想听,丈夫不高兴:“我关心你,你还这么不耐烦?”

妻子很无奈:“我知道你在关心我,但我感觉不到啊!”

“感觉不到理解”的共情,为什么频繁出现在我们生活中?

图片来源:pexel

01

什么是无效共情吗?

什么是无效共情?

无效共情是没有好奇心,只是代入自己的经历,用自己的设想去理解对方。

去年,我接到过一个“女海王”案例,我很努力去理解她,但她总是对我很失望。

她脱落后,我复盘发现:我对她有一种道德上的评判在,因此缺失了好奇心。

她同时谈多段恋爱,我觉得她是“脚踏多只船”,咨询时会无意识想要纠正她、引导她发现自己心态有问题。

但在她看来,自己完全没有问题,她苦恼的不是脚踏多只船,而是别的因素。

她到底在苦恼什么,我直到脱落都没有看清。

我的督导看到了这点,她说:

“你一直在想‘如果我是你,我怎么想’,但你不是她,所以你可以换一种共情方式,那就是保持好奇。”

图片来源:pexel

在督导的建议下,我开始练习“挖掘别人身上我好奇的地方。”

这时,我才体会到有效共情的作用。

有一位来访者家人去世,我没有经历过她的体会,根本想象不到她此刻有多痛苦。

但我默认她的感受是正确的,这份“正确的感受”是怎样一个体会的呢?

我对她很好奇:

我预设对方的感受是对的,不认为她矫情做作或者违背道德,这时我才从不想理解,变成试图去理解。

所谓有效共情,就是不急着代入自己,也不评价对方的价值观,只是在情感层面上,去好奇和看到对方的状态和心情。

比如,当一个人对你说“我老公出轨了,我太难受了”。

以下6种回应,你能判断出哪几种是有效共情吗?

答案是:只有第七种真正共情到了对方。

图片来源:pexel

就像李松蔚说的:

如果我们始终忘不掉自己,想要说教评判对方、扮演教导主任、感受道德高位……

就无法真正对对方感到好奇。

当我们只是在演一个表达理解的人,而不是在理解对方,共情就是无效的。

02

有效共情的内核:接纳

夫妻间相处久了,经常会因为缺失好奇,感受不到共情。

一个人因为一件小事难过,另一方听完却说:“这点事有什么好难过的?”

若我们总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往往很难有效共情。

这是因为,有效共情的内核,其实是一种全然接纳的状态,而不是机械地话术和表演。

就像这个场景:恋人找你唠叨,说自己最近被领导骂了,回到家检查孩子的作业,3+3等于10,把她气得不行。

这时,我们需要去表达共情吗?

答案是:我们更需要倾听。

图片来源:pexel

为什么呢?

倾听,是“确认(validation)”技术的一部分。这个技术可以用一句简单的话来呈现:我默认你的一切感受都是对的。

如果我们能够全然接纳对方,就会试图探索对方唠叨的状态:

她此刻最关心的是什么?她为什么会如此烦躁不安?既然她的情绪都是对的,那这一切怎么发生的呢?

然而,很多人察觉不到这点,要么用一句看似关心的话匆忙打断对方,要么直接开始说自己的事情。

这背后,一方面藏着对情绪的不接纳:

我们认为对方矫情、负能量、不可理喻,忍不住在心里吐槽:

“不就这点破事吗,有什么好翻来覆去说的?”

直接说出口太刻薄,于是刻意修饰一下:

“哎呀,也不是什么大事,别气了。”

或者越听越烦,赶紧转移话题:

“知道了知道了,我今天也遇到一件事……”

这些回应,其实都没有全然接纳对方,看不到对方此刻真正需要什么,有效共情就不会发生。

图片来源:pexel

另一方面,很多人之所以无法共情,是因为内在创伤。

就像一个曾经遭遇前任背叛的女性,经常问丈夫:“你去哪里了,怎么这么晚回家?”

丈夫疲倦地陈述加班有多累,妻子却在心里犯嘀咕:“他真的在加班吗?不会是在骗我吧?”

若我们内在有尚未痊愈的恐惧、不安,便很难对他人的恐惧、不安感同身受。

因为伤口会二次疼痛,让我们忍不住否定对方,或者把自己对情绪的批判丢给对方。

这样的表达,不但无法共情对方,而且会让关系越来越差。

其实,配偶只是想要告诉你:他真的很累。

这里不需要你强行共情,而是先察觉自己内在的不耐烦,意识到创伤,并共情这份伤痛。

“我曾经被背叛,所以怀疑他加班,我的感受也是合理的,正当的。”

图片来源:pexel

共情了自己后,再关注丈夫。

“听起来你真的挺累的,明天也要加班吗?。”

就像不会游泳的人,是无法拯救溺水的人一样

不先疗愈自己,也很难真正共情他人。

03

如何有效共情?

那么,我们要如何才能全然接纳与好奇呢?

首先,别急着评判。

简单来说就是:把对方当成活生生的人那样去感受。

比如,对方今天遇到了一件很糟的事,无论他的三观和认知怎样,糟糕的心情都是正常的。

抱着好奇心,向对方提出问题,或者静静倾听。

整个过程,我们不需思考太多,甚至可以适当“确认”情绪,比如“糟透了对吗?”“你真的很难过啊。”

这些方式,都有助于表达我们不带评判的“全然接纳”。

图片来源:pexel

最后,使用多元共情,不仅共情对方,也共情对方的家人、朋友、爱人。

单元共情,只共情眼前这个人,会让人觉得“共情多了有点累”。

绞尽脑汁感受对方时,容易有些刻意、用力过猛。

这时,不妨采取多元共情,当对方倾诉得差不多了,除了共情她,也共情与之相关的每个人。

比如,朋友告诉你,她今天被领导骂了。

等她讲完领导这部分,你可以插一句:“看来领导今天心情很不好啊。”

回到家,她又被父母骂了。

等她述说完对父母的情绪,你可以再共情一下:“你爸妈这是怎么了?”

之后她和恋人约会,还被恋人骂了。

当她说着说着停了下来,你可以接着共情:“他到底在想啥啊,怎么说出这样的话?”

相比单元共情,多元共情要省心多了。

图片来源:pexel

而且,“感同身受”是可以传染的。

一方平等地表达共情,也能帮助另一方从自己的世界里走出来,更客观、平静、多元地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

总的来说,共情就是“往内走”的能力。

走进情绪情感的内核,看到细腻的情绪是如何流动的。

而这,也会让你们的关系,在一个个小细节里变得更牢固。

标签:

相关阅读

大家爱看

拓宽“到博物馆去”之路 拓宽“到博物馆去”之路

原标题:拓宽“到博物馆去”之路今年暑期,博物馆成为众多游客和市民的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