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旋女,胡旋女。心应弦,手应鼓。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左旋右转不知疲……”这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看见的胡旋舞。 “胡旋之义世莫知,胡旋之容我能传。蓬断霜根羊角疾,竿戴朱盘火轮炫……”这是唐代诗人元稹诗句里的胡旋舞。 “扬眉动目踏花毡……环行急蹴皆应节,反手叉腰如却月。”这是唐代诗人李端笔下的胡旋舞。 【资料图】 唐诗不吝言辞地记录了一个欢乐的时代。 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丝绸之路空前繁荣,奔走于丝绸之路上的粟特等胡人,不单是做外贸生意,还带来了胡旋舞等乐舞文化。 北周至隋唐之际,尤其是在极度开放的唐代,各种外来文化在丝绸之路沿线交汇融合,胡旋舞极为风靡。 唐玄宗李隆基曾亲自为跳胡旋舞的杨贵妃击鼓伴奏,尽情到把羯鼓都击破了。“安史之乱”的罪魁安禄山则是跳胡旋舞中“最靓的仔”。有白居易的诗篇为证:“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而据《旧唐书·安禄山传》云:“(安禄山)晚年益肥壮,腹垂过膝,重三百三十斤,每行以肩膊左右抬挽其身,方能移步。至玄宗前,作胡旋舞疾如风焉。” 让三百斤的超级大胖子都为之狂飙的胡旋舞,在唐朝的流行度和普及率,一点儿不亚于现在的广场舞。 宁夏出土的两件文物再现了当年胡旋舞的狂热程度,一件是大家熟知的盐池石刻胡旋舞墓门,另一件文物鲜为人知——固原市原州区出土的胡旋舞绿釉扁壶。 盐池胡旋舞石刻墓门:二人斗舞。 1985年4月,在盐池县苏步井乡窨子梁唐墓,宁夏考古人员发现展示胡旋舞的实物——石刻胡旋舞墓门。 墓门上的胡旋舞呈现出绚丽的艺术美。斗舞的双人高挑鼻子、深凹眼窝,笑眼与八字胡张扬着开朗与诙谐,流淌着舞蹈的快感。紧身圆领窄袖衫、贴腿紧裙、长筒皮靴勾勒出修长健壮的身姿,旋转,飞舞。脚下的小圆毯在旋转,圆毯上脚尖在旋转,悬空的腿脚在旋转,健美的身躯在旋转,手臂轻舒,裙衣斜曳,舞袖飘飞…… 这是一处唐代胡人家族墓地。其中一块墓志记载,墓主人为史称“昭武九姓”中亚粟特人的何氏部族。有考古学者认为,粟特族人在墓门上刻画胡旋舞形象,既表明自己的种族身份、寄托思乡之情,同时也获得了情感上的归属。 扁壶两面腹部浮雕上,领舞、伴舞、合奏乐器的“七人组合”完整地再现了胡旋舞表演的场景。 固原市原州区长城博物馆里,一件件文物,一幅幅图片,一款款视频,都在讲述着战国秦长城的丰功伟绩。 在柔暗光线里,时光在逆流。观者只因多看了一眼,再也没能忘掉那件残破绿釉扁壶上的图案。 扁壶两面腹部莲花浮雕上,7名胡人自带乐队翩翩起舞。深目高鼻的男子占据了图案“C位”,他的舞姿与盐池唐代墓门上的胡旋舞一模一样。 他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他们是奔忙在丝绸之路上的粟特人。他们的故乡在远方,在中亚、西亚的“昭武九姓”诸国。他们带着鎏金银瓶、玻璃钉碗、罗马金币、波斯银币、金覆面等奢侈品,驼背上、马鞍上挂着绿釉扁壶,壶里盛满葡萄美酒,沿着长城,从河西走廊一路东行,来到繁华的原州城,在这里逗留,歇息,给养,然后向梦中的长安城继续进发。也有人沉醉在原州富贵乡里,把带来的稀世珍宝留在了原州城,在这里终老,遗骸埋在固原南塬汉唐墓地里。1400年后,今人在博物馆里看见了丝绸之路的兴盛和中西文化交流的繁荣。 这件北周时期的绿釉扁壶,从固原市原州区出土。是残品,口部和一系略有残缺,壶扁圆体小,上窄下宽,残高11厘米,扁腹部宽9.3厘米,圈足底长5.4厘米、宽4.7厘米;也是孤品,在中国至今还未再发掘出同样图案的绿釉扁壶。 领舞、伴舞、合奏乐器,绿釉扁壶上的“七人组合”完整地再现了胡旋舞表演的场景。 深目高鼻的七人,身穿胡服。四人分别坐在外围莲花台上演奏乐器,蹲在左上方一人卖力地吹奏着羌笛,那笛声不怨杨柳,不怪春风;踞在左下方一人倒抱琵琶未遮面,声声催动舞步旋;坐在右上方一人竖吹排箫,箫声吹梦意悠乎;右下方跪着一人,抱弹箜篌,万般哀怨,一片离愁。 在他们合奏出的胡乐交响曲中,三位舞者起舞载歌,左右舞者面向中间舞者,双手举过头顶,击掌打拍,腾跳着伴舞。聚光灯都射向中间的舞者,他是全图的主角、全场的明星。他头戴宽条帽子,身穿大翻领西装胡服,脚穿紧靴,身材健美,肌肉匀称,动作协调,一看就是精神小伙,妥妥的小鲜肉。在小小的莲花圆毯上,他下颌微抬目视前方,右臂拂动弯曲舞过头顶,左臂舞动甩向身后,同时右脚提起后勾,跳了起来,左脚随着节奏屈蹲、跃起舞蹈状。 《新唐书·西域传》说:“康国人嗜酒,好歌舞于道,对胡旋舞尤为醉心。”其实,他们喝的不是酒,而是漫漫丝路上的乡味;演奏的不是胡乐,而是远方游子心中的乡音;跳的不是舞,而是风尘仆仆中的乡愁。胡乐响起,乐声漫过清水河、萦绕秦长城,胡璇舞者张开双臂,伸展四肢的瞬间,整个丝路便连通了,江河山川也感知到——他们是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使者。 考古学者冯国富、马立群撰写的《丝绸之路在固原暨原州北朝文物考古》一文认为,从壶腹图案上的人物形象、服饰、舞姿可以看出,这件北周绿釉扁壶上的乐舞是从西域传来的“胡旋舞”舞种。 而考古学者马东海撰写的《固原出土绿釉乐舞扁壶》一文认为 “乐舞形式似为胡腾舞。”考古学者马建军在《考古所见丝绸之路宁夏段的乐舞形式》一文中也认为,这件绿釉扁壶上的乐舞是西域胡腾舞的形象。 这件北周绿釉扁壶中的舞蹈到底是胡腾舞还是胡旋舞呢? 据考古学者何明霞考证,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胡腾舞和胡旋舞齐名且有影响力的舞蹈,都源自中亚的粟特地区,它们的共同特点是节奏急促、动作变化丰富。胡腾舞以急速的腾踏跳跃、高难度的腾跃甚至大幅度的下腰动作为主要表演内容。胡旋舞以连续、轻捷、快速的旋转为表演内容。 两种舞蹈虽然都是由中亚的粟特人传入中原,但也有不同之处:一是舞者不同,胡腾舞者为粟特男性,胡旋舞者早期多为粟特女子,后也有汉族女子和男子舞蹈(如安禄山)。二是服饰不同,胡腾舞者头戴蕃帽,身着翻领窄袖胡服,脚穿软靴;胡旋舞者头戴闪亮饰品,身着宽摆长裙、装饰飘带,脚穿软靴。三是伴奏乐器有所不同,胡腾舞以长笛、箜篌等丝竹乐器为主;胡旋舞以琵琶、羯鼓等打击乐器为主。由此可以推断,北周绿釉乐舞扁壶中描绘的舞种应为北周至隋唐盛极一时的胡腾舞。只是因为唐诗中的胡旋舞更有知名度,后人就把这两种舞蹈混称为胡旋舞。(记者 王玉平 文/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