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立秋意味着降水、湿度等,在一年中的转折点,阳气渐收,万物内敛。秋天是禾谷成熟、收获的季节,也是农耕文化对于节令的反映,立秋与立春、立夏、立冬并称“四立”,也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
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立秋至处暑这时段还是闷热的“三伏天”。立秋后还有处暑节气,“处暑”是出暑的意思,立秋期间尚未出暑。所谓“热在三伏”,三伏天涉及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四个节气,这几个节气是一年中气温最高且又潮湿、闷热的时期。
《竹叶亭杂记》卷一记:“勤政殿三楹槅扇洞开,殿中有横槅分为前后楹。殿有东套间,曰东书房。夏日召见在殿中,春秋则在书房。后楹和东书房皆设宝座床。”其中春秋则在书房,东书房门原向东开,臣僚从东首台阶进殿,过横槅转东进入书房,面向南跪见皇帝。书房的北段截为小间,北墙有槅扇门,皇帝由此门出入面北而坐。
勤政殿后抱厦早期原为三间,乾隆四十三年曾遵旨糊顶格和前檐两山护墙壁子,后期向东又接出一间。咸丰五年(1855年)时后抱厦再东还有一间套殿。勤政殿亦有西书房,乾隆五十八年西书房后廊曾拆安顶格,换糊天花。道光十七年(1837年)将书房门向南开,并添修前廊,北边安窗,窗下为炕,炕西头设御座,东南面窗户皆安大玻璃,臣僚由殿外南门入见。
勤政殿在勤政亲贤与正大光明殿毗连,为前朝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清帝在园内听政和处理日常政务之所,功能类似于紫禁城养心殿。清代帝王苑囿中凡听政之所,多以勤政名之。勤政殿南向五间殿前后各接抱厦三间,外檐悬雍正御书“勤政殿”匾,内额为“勤政亲贤”。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五帝在园内召诸群臣“御门听政”(亦称理事)必在此殿;亦是皇帝平日披省章奏、召对臣工、引见官员和会见外藩王公之处。
勤政亲贤遗址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