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万人在网上围观一个流浪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个“流浪汉”名叫徐云,来自江西,之所以开始流浪是因为他不想进厂打螺丝。
这样颓丧的一个人,许多人却说从他的身上获得了生活的力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不太有趣的人生上半场
在开始骑行之前,徐云的人生再平凡不过,平凡到不管在什么场合也没人会多看他一眼,连他自己也有些瞧不起自己,说得好听些叫不安分,说得毒一些,就是眼高手低。
徐云出生在江西的一个小农村,关于童年的记忆,他只有两个印象,穷且孤独。
徐云是留守儿童,在他很小的时候父母都外出打工了,只留下他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徐云甚至没有拥有了童年的印象,因为家里的条件实在是没有给他撒娇任性的余地。
等到他11岁时,他的生活基本完全自理了,因为爷爷奶奶光是照顾好自己就已经竭尽全力,他实在是不想成为他们的负担。不仅连儿童期,似乎连青春期,徐云也一起跳过了。
至于父母,他对他们的印象大概只有一顿有肉的大餐吧,虽然父母都在外面打工,但家里依旧很穷,只有父母过年回来时才能吃顿有荤腥的,可以一看到父母回来,徐云就知道可以吃顿好的了。
徐云这种虚假的坚强,在他离开家独自去上大学后终于装不下去了,过去的20年,他一直在为了身边人忍耐压抑自己,不敢有要求,不敢有情绪。到了大学时,徐云开始思考什么是自我,自己究竟想要什么?
这个问题很难回答,至少他知道他不喜欢现在所读的专业,于是他挂科13门,没有拿毕业证就离开了学校,这是徐云迟来叛逆的开端。
离开了学校,徐云也不能一直在家呆着,只有高中文凭的他只能选择进厂,成为一颗螺丝钉。这当然也不会是徐云所期待的归宿,他有考虑过将来,继续在工厂里干几年,30岁前找个邻村的姑娘结婚生子,看着这个孩子一天天长大离开自己。
这是自己所期待的生活么?徐云很难对这个问题点头,他总觉得人生还有别的选择,即便是他这样的穷孩子。
想当然上路的愣头青
迷茫着迷茫着,2020年徐云被命运“撞”闪了腰,因为突如其来的疫情,工厂停工了,徐云的人生再次陷入了停滞。
在老家躺了一个多月以后,徐云突然萌生了一个念头,既然因为疫情哪里也去不了,如果他搞一辆自行车是否能摆脱各处的封锁,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呢?
既然疫情已经给人生按下了暂停键,总得在这个“中场休息”时间里做一点什么,就这样,徐云带着打工存下的3万块钱上路了。
徐云之所以会想到骑行,完全是异想天开,在此之前他根本就没有骑行的经验,车也是新买的,只是胡乱选了一辆价格适中看起来顺眼的车就付了钱。
如此草率匆忙的上路,结果可想而知才出发了不到20公里徐云就觉得浑身的骨头都要散架了,要不要回头呢?现在搭个顺风车回去,甚至还能赶上吃午饭。
比起身体上的疼痛,徐云更不能接受的是从此人生只剩下工厂这一个选择,所以稍作整顿后,他又跨上自行车上路了。
徐云是做好了出发的心理准备,这辆新车可没有,才骑了不过几百公里,剩下的旅途,它就不奉陪了,直接在半路报废了。
徐云这才知道原来还有专门的长距离骑行自行车,那才是他该买的装备。
都是小问题,用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可问题就是徐云的积蓄见底了。
2021年时,因为疫情徐云被困在了西南很长一段时间,停下来无法上路的时间开销大大增加,原本他可以睡在户外,这时只能去睡酒店了,再加上家里出了点状况,徐云又不得不汇了一万多块给家里救急。徐云的盘缠也已经快见底了。
徐云想去打些短工,不能眼看着坐吃山空,可因为疫情到处都是失业的人,连短工的机会都很难轮到徐云。
进不得又退不得,就在徐云几乎走投无路的时候,他想起了短视频,他觉得自己一路上的见闻多少还有些价值,拍成短视频,可能会有些流量。
徐云对于刚开始的流量没有抱太大的期待,可即便如此,最早几个视频的播放量还是让他大受打击,无奈,等不及流量变现的徐云只能把随身的一部运动相机以1300的价格贱卖了。
拿到了这1300,徐云也不敢乱花,先是把自己暂时的家搬到了一个桥洞下,起码能剩下一笔住宿费。在桥洞里住了5天以后,事情依旧没有转机。
或许,是时候回家了,你还想胡闹到什么时候?徐云在心里默默地问自己。
因为手边还积累了一些素材没有做成视频,徐云觉得就这样让它们躺在手机里有些可惜,于是在返程的途中抽空学了剪辑,把这些素材剪辑后发到了网上。
有心栽花花不开,就在徐云都已经要放弃的时候,他的视频终于有收益了,剪辑后的第一条视频播放量就蛮不错,给徐云带来了40元的收益。
这笔钱对于很多人来说根本就入不了眼,可对于徐云无异于雪中送炭,40块已经够他一天的生活费了。
这事能行,徐云意识到,自己是可以靠着自媒体自给自足完成骑行的,于是他调转车头,继续往梦的方向。
骑行网红的诞生
徐云从冬季的317进藏,完成了许多人眼中不可能的骑行目标,等徐云到达拉萨后,因为疫情要停留14天,等到14天后,徐云发现如果自己再等几天,就是藏历新年了,到时候整个拉萨都会有热闹非凡的庆祝活动。
是多留几天过完新年还是立刻上路呢?徐云没太多纠结的就选择了后者。骑行过程中最怕什么?
严酷的自然环境?经济的拮据?还是旁人异样的目光?骑行过程中,最怕的其实是舒适。
骑行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哪怕在徐云已经骑行了两三年后他也这么认为,为什么苦还要骑行呢?因为这种苦,起码比打工的苦要来得舒服,这种苦里,有自由的气息。他可以放空大脑,一整天什么也不用思考,不用担心。天地之间只有他和他的骑行单车。
徐云不怕吃苦,怕舒适,新年的欢快气氛,会让他无可救药的想起自己的老家,会让他想要放弃,所以他必须即刻上路。
这一次,徐云要挑战的是骑行西藏难度最高的路线之一的阿里大环线。完成了阿里大环线的挑战,徐云仅休息了10天,又开始了新藏线的骑行。
这个时期的徐云,不仅适应了骑行,也适应了如何做一名UP主,他的作息十分稳定,上午休整,下午骑行,晚上安顿下来了再把拍摄的素材剪辑成视频推送出去。
因为视频质量高,更新也稳定,徐云在B站不仅有了百万级的粉丝,还有了自己的“后援会”和“投喂组”。
投喂组会根据徐云最近更新的视频判断徐云目前大概所处的位置,然后到前面“蹲伏”他,为他提供食物和水,因为知道徐云爱看书,还会有粉丝借此机会赠书。
除了来自粉丝的投喂,徐云甚至还经历过解放军战士的投喂,那也是他在新藏线上最难忘的一次经历。
那时徐云正翻过了几个很高的达板(山的隘口),正好碰到了与边境的驻军同行。徐云看到这些年轻的战士们不由地肃然起敬,停下来对他们敬礼,对方也会回礼,并且在保证车不停下来的情况下向徐云递一些食物。
那是一个十分奇妙的场景,为了寻求自由而踏上旅途的骑行客,远离故乡来此驻守的战士,那一刻徐云明白,没有谁是真正孤独的,即便是像他这样流浪的人。
正因为有战士驻守边疆,有粉丝们长久的支持,徐云才能一直一往无前。
当然,人际关系从来都是双刃剑,有人喜欢你,自然也有人讨厌你。
随着徐云的粉丝越来越多。他也变得不得不谨言慎行,他总是考虑该拍什么,不该拍什么,一会儿什么话该说,什么话不该说。什么话说了可能招致怎样的后果。
徐云有一种自己驮着200多万粉丝在骑行的错觉,他感觉自己不再是飞驰的马驹,而是一匹骆驼,他的旅行已不再轻松。
徐云想到了结束,他也明白,自己的骑行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终有一天要说再见的,即便他还骑得动,粉丝也会有看腻的一天,何必要等到相看两厌了再告别呢?
徐云计划在漠河结束掉自己国内的骑行之旅,这3年里,他也已经把自己想去的地方都骑过看过了,等到了漠河以后,他想先回趟家,稍作休整就准备开始自己的国外骑行之旅,终点将会是冰岛。
等到了冰岛,他就会真正的“告老还乡”、“金盆洗车”。连回老家后的事情,徐云都安排好了。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这辈子也不可能再打工了,当初就是不想继续在厂里呆着才开始骑行的,如今也没有再回去的道理,所以即便以后不骑行了,徐云还是会继续运营自己的自媒体。
在骑行这个板块,徐云算是先行者之一,等日后做农村生活日常时,华农兄弟则是他学习的榜样。正好两个人还是老乡,说不定以后还能来一波梦幻联动,这是徐云将来的职业规划。
徐云说这才是他最初的梦想,在老家养养狗,钓钓鱼,太阳东升又西落,无所事事又充实的过每一天。
徐云也没想到,当初之所以上路是为了寻求精神自由,可归来后实现的却是财务自由。
徐云所带给我们的
徐云并不是唯一走红网络的骑行博主,抖音的湖远行更是坐拥1300万粉丝,徐云的粉丝体量只有湖远行的一个零头。
可是两个人的风评却大不一样,关于湖远行有相当多的网友质疑其骑行的真实性,每个人都能说出那么几条理由。而关于徐云,则要太平许多。
个人认为之所以两个人的口碑存在这样的差异,根源倒不是两个人骑行的真与假,而是两个人的视频传递给观众的感受。
湖远行的视频内容像是在报平安,也像是在做工作汇报,告诉粉丝们自己现在到了,有着什么景点,偶尔再跟当地人互动一下。风景永远干净迷人,湖也永远斗志昂扬,中气十足。
整个视频不管是文案还是拍摄给人的感觉都是专业干练,特别符合短视频的观看习惯和喜好,也难怪有如此多的人质疑背后有个团队在运营。
而徐云在视频里的状态呢?疲惫且丧,一路上不是突发情况不断就是鸡毛蒜皮,如何解决自己今天的吃饭问题,如何解决今天的住宿问题。
如果说湖远行的视频像汇报工作的PPT,徐云则像是写给自己的日记,有些流水账但透着那么真实。
其实观众爱看的,并不是沿途的风光,这在互联网时代太好获取了,观众想看的是一个人独处时面对自我的状态,会疲惫会彷徨会打退堂鼓但又让自己再骑上一段。
徐云的生活是流浪,观众的生活是两点一线,可是观众却在徐云的天高山远里看到了自己,这是为什么徐云的粉丝黏性如此之高的原因,这是远离人群和喧嚣才能有的真实。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