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1日,独山子石化公司聚烯烃一部副总工程师张永海像往常一样,密切关注全密度一线分布板的运行情况,最大限度降低其对上游乙烯装置负荷的影响。因为精神太过集中,他丝毫没有察觉记者已走到身边。
(资料图片)
同事们都说:“关键时刻有他在,我们都很放心。”
张永海出生在辽宁省抚顺市,小时候经常听父亲讲“铁人”王进喜的故事,从小便立志要做一个像王进喜那样的石油人。工作13年来,他从一名普通操作工成长为公司青年科技创新带头人,先后荣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年岗位能手、独山子石化公司劳动模范等称号。今年,他又获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第十二届“十大杰出青年”。
车间通过全岗考试第一人
2010年8月,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毕业的张永海,走上独山子石化聚烯烃一部全密度聚乙烯装置聚合岗位。作为新职工,他对很多技术都不熟悉,经常只能在一旁看着老员工们操作。
“不懂就学嘛。”张永海开启了“疯狂”学习模式,上班跑流程,下班学理论,见人追着问,小本不离身。那两年,他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上。
凭借“不学懂决不罢休”的劲头,张永海用最短时间掌握了整套装置各岗位的技能,成为车间通过全岗考试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技术大拿”。
凭着这股劲头,工作仅4年,张永海就作为独山子石化公司的技术专家,赴中国石油四川石化有限责任公司聚乙烯装置执行开工指导任务,使装置一次性开车成功。2021年,他又作为独山子石化公司全密度开工队领队,赴塔里木石化分公司执行原始开工任务,连续45天奋战在项目驻地,实现一次性开车成功。
从零起步研发茂金属产品
茂金属生产工艺被称为化工行业的“殿堂级技术”。茂金属产品性能好、附加值高,被誉为塑料中的“软黄金”,是高端聚烯烃市场上的抢手货。国内同类产品大量依赖进口且价格昂贵,不少石化企业曾尝试工业化生产茂金属,但因生产难度大,大都难以实现。
“我们就是干这个的呀!外国人行,我们怎么就不行?”2015年,张永海及其团队打起了茂金属“攻关战”。200多个日夜、70余版技术方案……在经历了反应器结块、聚合换热器堵塞等重重考验,进行了18项优化技改项目后,他们终于突破了茂金属生产的技术壁垒。2018年7月,独山子石化公司成功研发出2个体系5个茂金属产品。
紧接着,更大的挑战摆在了张永海的面前。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公司希望实现茂金属产品不同体系之间的连续转产,而这在国际上没有先例。面对难题,张永海带领团队骨干成员根据已有的生产经验,将每个转产节点和关键参数合理化,研究出适应实际生产工况的最佳数据,然后再讨论、优化……
最终,他们实现世界首次不同催化剂茂金属产品的连续转产,并且转产时间由56个小时缩短至6个小时。这项技术成果不仅节省了原料,还为公司相关装置节省了300多万元的检修费用。
除了啃下茂金属“硬骨头”,张永海还带领团队成员研发了铬系高强膜、中空料等11个牌号的新产品,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2020年,张永海参与了“PE-RT管材专用料开发”“降低停工物料损失”等技术项目,相关成果获得独山子石化公司科技攻关一等奖和中石油集团公司科技进步成果二等奖。
勇当提质增效开路先锋
近年来,为了落实公司提质增效、低成本发展的战略举措,张永海带领团队成员从转产优化、增产降耗、三剂优化等方面深挖装置潜能。
由张永海牵头挂帅的12个技术项目,提质成效显著,年均增效4500余万元。2021年,他所在部门负责的5条树脂生产线创造了非计划停工为零的历史最高纪录,全密度装置铬系、BMC(团状模塑料)产品不断刷新使用纪录。
2022年一季度,茂金属产品市场活跃。为了抓住销售最佳时机,张永海率领团队成员仅用了3个月就高质量完成了6个月的生产加工任务。在转产过程中,由于新疆冬季气温偏低,茂金属聚乙烯物料流动性较差,取样口常常出现外观酷似“爆米花”的粒料。这些“爆米花”在出料时如果脱水不彻底,极容易造成旋转阀和料仓底部冻结、粒料无法输送。为了减少“爆米花”出现的数量、延长挤压机长周期运行的时间,张永海提出人工提前干预的办法。他和几名同事站在狭窄的膜板前,用两天时间,人工疏通了4800个膜孔,提前完成了茂金属的生产加工任务。
作为扎根一线的新时代石油青年,张永海表示,未来他要不断发挥自身技术优势,带动更多青年积极投身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实践中,为打破国外高端化工产品领域技术垄断贡献青春力量。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