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爱沙尼亚抗苏电影
2016年,是部爱沙尼亚电影。是由Vallo Toomla执导,Patric Curwen、Franklin Dyall主演的悬疑片。该片讲述了为修复感情裂痕,安娜和尤汉来到朋友海边的别墅度假时
(资料图)
二、爱沙尼亚的电影
1944》是一部电影,主要说的是爱沙尼亚人民在二战时期,自相残杀的历史故事,深刻反映当时爱沙尼亚人民那段悲惨的历史。爱沙尼亚在一战时期,获得了独立的机会,但还没有持续多久就爆发第二次世界大战。当时根据苏联和德国签署的一份《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苏联方直接入侵了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这几个国家。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当苏德战争开始的时候,爱沙尼亚人会帮助德国方面来攻打苏联。1944年,德国不敌苏联的力量,在战争中处于下风,苏联反攻德国,再次打倒了爱沙尼亚。影片在前半段以一个爱沙尼亚普通的士兵让塔姆作为主角,从他的角度出发,讲述他为了保卫祖国而与他国士兵进行战斗,撤退时救下一个小孩。
最为荒谬讽刺的是,当爱沙尼亚人在攻打苏联军队的时候,突然发现虽然身上穿着不一样的军服,但是其实他们都是爱沙尼亚人。只是因为自己国家的弱小,不得不依附于强国,以至于要帮着别的国家在自己国家的土地上进行战争。影片发展到后半段,让塔姆就被一个同是爱沙尼亚人的苏联军击毙了,这个士兵叫做尤里,他甚至还掏出让胸口的家书,代替他送去给让的家人,也就是让塔姆的妹妹,最后还爱上了他的妹妹。
后来尤里是被一个爱沙尼亚的政委军官给击毙的,同样在他死后,那个杀死他的军官从尤里身上找到了一封信,信是写给让塔姆的妹妹,信的内容是向自己心爱的女孩承认了自己就是杀死她哥哥的凶手,表达了自己的忏悔。电影最终一切归为平静,战火消逝,年轻一代的人们重新走上了健康成长的道路。
三、爱沙尼亚的1944
解析如下∶
爱沙尼亚作为前苏联的三个波罗的海加盟国之一,并不为人所关注。这个国家加入苏联的过程,不仅是不情愿,还以很多无谓的牺牲为代价。【1944】不仅还原的当时的战争场景,描述了1944年战争来临时的爱沙尼亚人,其对于战争的反思更是值得称赞。二战期间,爱沙尼亚成为苏德两大集权冲突与斗争的最前沿,这个弱小的民族国家也不得不在裂缝中,分化成两派,分别加入德国党卫军以及苏联红军,并最终厮杀在战场上。这部电影没有唯一的主角,而是从战争双方来描述,这种叙述方式十分新颖。的确,电影的冲突双方都是爱沙尼亚人,只不过同胞因为政治等原因变为敌人。影片看到最后,一个个爱沙尼亚青年在战争死去,不免令人唏嘘,也为强权斗争下弱小民族国家的命运而感到悲哀。作为一名中国人,看了这部影片也应该反思一下,面对我们的台湾同胞时,别动不动把武力统一挂在嘴边,手心手背都是肉。
说几个令人难忘的观影细节:
1、由于德军只能有德国人服役,因而爱沙尼亚人加入的是德国党卫军。电影服装细节考究,党卫军爱沙尼亚人穿着的迷彩服是到二战后期才配备的,这种迷彩服发放有限,电影中并不是所有的战士都穿着。
2、党卫军的袖子上绣着罗马尼亚国旗,与他们一同进行战斗任务的还包括来自荷兰的党卫军。足以见得二战纳粹的征兵策略,以及战争后期德军兵员捉襟见肘的情况。影片最后五个被俘虏的娃娃兵也说明这一点。
3、影片中出现几次轿车的身影。轿车的乘坐者有两位,分别服从于各自的信仰,并充当说教者。从双方各自士兵的态度对待他们的态度,足以见得他们对苏德这两集的真实心态。来党卫军军营的那位纳粹分子,发放元首照片,并强调爱沙尼亚人与雅利安人的同宗同源。但他并没有得到一线战士们的好脸。他们充分的表达了对德国元首希特勒的轻蔑。这个细节足以说明了爱沙尼亚参加党卫军的目的,并不是信仰纳粹主义和那套雅利安高等民族的说辞,只是想单纯的保护自己的国家和人民。反观苏联这位政治官员,一开始他来到战争督战,总拿军事法庭来吓唬不愿朝同胞开枪的官兵。大家对他敢怒不敢言,之后,他玩起权术诱惑与收买离间的伎俩,再到后来,他命令枪杀本民族的俘虏,被官兵忍无可忍一枪了之。这位官员象征着苏联政权的暴政与压迫。他的死象征着爱沙尼亚人的反抗。相信这也是绝大多数爱沙尼亚人心中最真实的想法。
4、后半段主角苏方上士枪杀卡尔后,看到卡尔的笔记本上记录着的信息表明,他们曾经住在一起,于是决定替他送信。并和卡尔的妹妹一见如故感情升温,妹妹说出了一个重要细节,当面逼迫她们一家人分开的人叫约图。上士离开时,被问到名字,他编了一个姓,但苏联政治官员与他单独的那段戏却透露出了上士的父亲就是与苏联人合作的约图。
5、卡尔妹妹在教堂中,告诉上士她选择原谅拆散她们一家的人,即上士的父亲,这与上士最后选择违命救娃娃兵,并在信中向卡尔妹妹忏悔有关。
6、导演借两份信件,即卡尔的信和上士的信,描绘出了战争给爱沙尼亚人民带来的苦难,以及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
说一处观影时的突兀感受:电影描述主题从党卫军一方转入苏方时过于突然,如果之前能简单交代苏方线索,后面会更让人理解。
整体来说,这部电影制作精良,对于战场场景还原逼真,细节考究。片中并没有歌颂任何一方,而是对战争双方中的爱沙尼亚人都做了描述,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光芒。美中不足在于这样的剪辑更像上下两篇,作为一部两小时以内的电影,稍显突兀。作为一个平时不为中国观众所熟悉的小国,排出这样高水准的战争反思片,值得给5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