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陶魏斌
一
他是为数不多的还在公开场合抛头露面的大公司“一号位”——8月14日晚七点,在北京国家会议中心,雷军准时缓步走上台,穿着牛仔裤,毛衣叠穿白衬衫,发型精心打理。
【资料图】
“大家好,欢迎参加今晚的演讲。”简单的开场白,站在舞台中央的雷军,像一个小学生略显局促。
8月的北京依然酷热,到了傍晚六点,太阳还没有收起热情的意思,从各地赶来的“米粉”们,在挂有大幅雷军照片的广告牌前留影,他们大多礼貌而有秩序——一个小时后,3000多人涌入偌大的会场,他们尖叫,恰到好处地高喊“牛逼”、“遥遥领先”以及热烈的掌声,送给台上这位53岁来自湖北仙桃小城的成功男人。
在外人眼里,无论从哪个维度去评价,雷军都应该算得上“人生赢家”:学霸出身、事业有成、家庭幸福——在冗长的三个多小时的演讲中,雷军几乎用了一半的时间,分享了自己在关键时期的一些经历和感悟,这也正是本次演讲的核心主题“成长”。
坦白说,这是一个“别人家的孩子”的成长故事。
雷军完成了大多数人几乎连想都不敢想的事情:两年修完四年学分、读书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大学就赚到第一桶金并早早体会到了创业失败的滋味,某种意义上说,这种过山车式的经历对给初入社会的年轻人最好的一课。
关于这次发布会上的产品,是否“赢得人心”,最终还是需要交给市场去检验,就像雷军说的,“参数到顶、DXO全球第一,并不代表拍照好,更不代表用户满意。”
真正让我感兴趣的是,雷军表达的“永远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又还能引起多少年轻人的共鸣?
雷军说,最近几年,不少人都感到非常焦虑,非常迷茫。在时代变迁的洪流中,如何获得内心的平静呢?
他的答案是“成长”。
但雷军没有说的是,这个“成长”的背后,是需要付出常人所难以想象的努力——这并不是一般人所能做到的。
二
在雷军年轻的那个年代,大家更相信“向上”,而在当下,一个流行“躺平”的年代,这种社会的“共识”正在减弱。
历史学家们总结出来的若干真理中,最激动人心的一条就是:人类要实现自己的目标,从来不是依靠理性,战胜我们的怯弱和保守需要的是激情和意志力。
令我们感到担忧的是,在我们这个社会,特别是年轻人群体中,还有多少人认同雷军所说的“人因梦想而伟大,又因坚持梦想而成长”。
在保守主义充斥着商界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呼唤“雷军共识”。
田涛在他的一本《我们为什么要做企业家》的小书中就写道:
不可想象,人类社会、国家、企业,包括任何一个伟大的组织,如果没有了英雄,缺失了英雄主义气质,这样的组织还会不会有灵感和灵魂。
这位以研究华为而出名的管理学者,最后不无动情地说:
我相信,当学者们走进谷歌、走进苹果、走进三星和华为,走进企业家传记中的福特公司、休斯公司、博世公司时,弥漫在他们周遭的一定是浓重的、略显粗糙的、强烈的创造热忱与持续冒险的英雄主义气息……
我们这个国家在过去的三十多年里,经历了物质和经济的爆发式增长,每一个人阶层的人,都坐上了自动扶梯——时代就像一把放大镜,把每一个人的微小进步都扩大到了让人足够心满意足的像素。
但这个滤镜被拿走的时候,我们突然被一种无力感包裹——发现即使使出比过去多一分的力,也收获不到当年的成果了。困惑、焦虑、甚至抱怨成为了一些年轻人的主题词,于是他们多数时候选择了放弃。
也有很多人会说,雷军又在PUA年轻人了,这是“毒鸡汤”,但眼下,我们是需要更多的“雷军共识”,那就是重新去相信:美好的事物即将发生。
罗翔说过一段话:一个人真正的成功不是在他辉煌的时候有多么的疯狂,我相信绝大多数同学让你登上一个辉煌的舞台,你都会有辉煌的成就,但关键时刻,在你挫折的时候,在你低迷的时候,你是不是依然有勇气继续地前行?
三
我们的教育告诉我们,推动社会进步的是人民群众,但不可否认,在人民群众中冲在最前面的,是那些普罗米修斯式的“高个子”——冒险家和征服者们的振臂一呼,划亮了暗黑世界里的火柴。
1839年,54岁的林则徐以钦差大臣的身份在虎门,一把火烧掉了西洋人的鸦片,同时也把信奉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推到了和全世界交汇的十字路口。也就是在这一年,47岁的龚自珍辞官南归,往返途中,百感交集的龚自珍写了下了315首诗文,称之为《己亥杂诗》。
其中最有名的一首,如今编入了小学生的必备古诗中:
九州生气恃风雷,
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
不拘一格降人才。
在今年的演讲结束散场时,一个年轻的妈妈带着孩子走过我的身边,我听到妈妈在对孩子说:你至少要学到这一点,雷军是怎么和老师处好关系搞定点名的,这才是聪明的人。
我不知道这位妈妈说的对还是不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