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铜川市灯泡厂下岗后,李少勇拿起刻刀,与陶土为伴,刀起刀落19年。在出走与回归间,开创出自己独具魅力的艺术空间,更为耀州瓷的发展吹入一缕清风。
失业后 手握刻刀踏上漫漫“瓷路”
“1997年,铜川市灯泡厂停产,工人们都开始自谋出路。而立之年,我却面临着再就业,建筑工地小工、卸煤工、纺织厂装卸工,我靠出卖力气养家糊口。”刚见到记者李少勇一边给手中的瓷器刻画一边告诉记者,2004年,以前灯泡厂的老同事建议他到刚成立一年的唐宋陶业有限公司应聘刻花师傅。因为从小爱画画,他当年包揽了灯泡厂里的板报工作,同事觉得他一定干得来。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来到陶瓷厂,有美术功底的李少勇上手比一般人都快,但在立体的瓶瓶罐罐上刻花和在平面纸上画画还真不是一回事儿。刚开始在泥坯上用铅笔打底稿,弧度不好掌握,线条总是很死板,这让他很着急,“自己来到这儿应聘的是刻花师傅,也不能每天做不出东西来。”李少勇说,一个面刻得不理想了就换一个面继续刻,经过反复练习,他终于掌握了刻花技巧。一个30公分的梅瓶刻了两天,虽然比熟练工慢一倍,但效果令人满意,李少勇心里总算有了底。
手熟了以后,李少勇有了更多的想法。当时的耀州瓷题材多以缠枝牡丹、荷花为主,他觉得图案过于单一。如果把国画中的素材搬到青瓷上面,那岂不是会大大丰富耀州瓷的表现形式?《芥子园画谱》中的花鸟鱼虫经由李少勇的巧手和耀州青瓷实现了历史的相遇。“当时的耀州瓷多采用‘半刀泥’技法,虽然速度快,但在表现图案的时候不够立体。”李少勇开始尝试更为复杂的浮雕刻法,因为耀州瓷所用陶土硬度较大,雕刻起来费时费力,但因为刻出来好看,他还是肯在这方面下足功夫。
走出去 南下学艺攀高峰
在刻花工作台的四年光阴,李少勇迅速成长为一名工艺精湛的刻花师傅,同时他也看到了耀州瓷发展的困境:工艺单一、技术欠缺、思维保守。李少勇触到了职业的天花板,“老是守在这里,思想都僵化了,我还是想出去开开眼界,做出更精良的瓷器。”出于对未来的规划,2007年,他辞掉了厂里稳定的工作,慕名前往浙江龙泉。
龙泉窑无论是规模还是技艺都处于领先地位,在那里,李少勇碰上了职业生涯的贵人,当时的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胡兆雄。胡兆雄经营着一家颇具规模的瓷器厂,正需要像李少勇这样的刻花技工。几天的试用期后,李少勇的技术备受认可。“在龙泉工作,都是按天算工资,不要求刻得快,但对精细度要求很高。我也是在那里学到了精益求精才能出好作品。”
爱琢磨的李少勇在宽松的创作环境中做出了不少独创性的瓷器,将不同颜色的泥胎混合在一起,再根据拉坯呈现的自然纹理进行图案的布局,最终达到浑然天成的效果,用这种“镶刻”法,李少勇做出的一件青瓷钵作品在2016年杭州G20峰会上展示。每一件精品的出炉,需要的不仅是耐心,更重要的是千万次刀与泥所交流出的那份默契。
回黄堡 与耀州瓷再续前缘
出走数年,再回老家黄堡,李少勇惊喜地发现铜川耀瓷产业的发展已今非昔比。不仅工人的技术大幅提升,器型的精致度也大大提升,耀州瓷终于展现出了它本该有的光彩,重现北方刻花青瓷之冠的辉煌。这些变化让李少勇很是兴奋,他决定留在家乡用自己一生所学为耀州瓷的发展注入一些新的元素。
当时李少勇毛遂自荐去了新成立的观唐陶瓷有限公司。巧合得是,观唐的厂房就是原来的铜川灯泡厂改造而成。同一间厂房,李少勇已从一名灯泡厂下岗工人华丽转身,成为观唐陶瓷有限公司拥有独立工作室的首席刻花技师。“无论李师傅的雕刻技艺还是艺术上的后期都非常值得学习,我们经常在一起探讨,让我收获颇多。”同为雕刻师傅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精湛的技艺、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大胆的创意,是李少勇的核心竞争力。在公司,一些重要的定制瓷器皆由李少勇操刀设计,他曾为成龙自导电影《天将雄师》以及黄渤自导电影《一出好戏》设计创作了主题收藏盘,赋予了耀州青瓷更多可能性。
2019年11月,52岁的李少勇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天青韵陶瓷工坊,开始了更为自由的创作阶段,将自己的浮雕刻法推而广之。他力求将艺术性与实用性完美结合,让耀州瓷飞入寻常百姓家。在李少勇的工作室里,摆放着图案繁多的茶盏、古朴大气的餐具,都十分亮眼。当地酒品牌“古同官”还找到他设计新瓶体。“李老师的作品无论是从雕刻还是制瓷工艺都算得上精品,我们这个圈子里的人都特别喜欢,今天就是专门受朋友推荐过来欣赏的。”在李少勇店里,正在购买的顾客张先生说。
19年与瓷相守,博采南龙泉、北耀州所长,坚持着精益求精的匠心、在技而不在名的初心,李少勇的瓷路越走越宽。“对于以后就是继续打磨自己的技艺,打造出更多的精品,现在女儿传承也得技艺也青出于蓝,后面就希望她们盛于蓝,走出自己的匠心路”采访最后李少勇说到。
华商报记者 袁小锋 编辑 张志斌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