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夏时节,大棚内温度颇高,在章丘金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密密麻麻的各类瓜果蔬菜后面,宋晨晨正拿着剪刀翻看菜叶长势。这里,芹菜、青椒、丝瓜等农作物长势喜人,把一个个大棚点缀得绿意盎然。
宋晨晨今年32岁,11年前他还是一名在北京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工作的白领,没想到11年后自己会成为一名农业能手,不仅成立了公司还为周边村民提供培训,吸引像他一样的大学生返乡创业。
父亲患病,他放弃北京工作返乡种菜
(资料图)
宋晨晨是在北京念的大学,大学毕业后曾在北京一家500强企业工作,这几乎实现了他小时候“走出家乡,开辟一番新事业”的梦想。然而,后来的他却选择了回乡种菜,带着家人的期待以及外人的不解,义无反顾。
宋晨晨的父母一直种植蔬菜,从事蔬菜生意。2010年,他们创建了章丘金园农产品有限公司,并开设了园区。一开始的起步遇到了资金、技术等方方面面的困难,“两年后父亲身体欠佳做了一次胃切除手术,手术后的第三天他就拔掉了输液管,回到园区继续干活、操持着各项事务。”宋晨晨说,父亲年龄大了,也苦于缺乏技术和人手,便把希望寄托到了儿子身上。在父母看来,年轻的宋晨晨脑子活、学得快,又上过大学,有思想,有眼界,只要他肯干、会干,将来一定会有所作为。
当时在北京虽然已经有了不错的工作,但是当父母提出让他回家的想法,宋晨晨没有犹豫,也没有纠结,一口就答应了。2012年,他辞职回到家乡章丘,扎进了蔬菜大棚,从种植比较简单的白菜、黄瓜开始。
从都市白领到乡村农民,宋晨晨对这样的身份转变适应得很快,白天跟着专家和父亲学,晚上对着书籍和网络学,还积极参加新型职业农民等各种培训,很快就从一名种菜门外汉变成了“土专家”。
手上长满茧子脚上烫起水泡,他依然坚持
“土专家”整天都是灰头土脸的,很多人说他晒黑了,皮肤变得粗糙。但宋晨晨并不在意。比起自己的容貌,他更关心蔬菜的长势。晚上没事时,他常和父亲一起打着手电筒去大棚,看看菜苗,摸摸瓜果,内心特别满足。
蔬菜种植是件辛苦活。每天一大早,宋晨晨就要趁工人还没上工前就到蔬菜基地转一圈,看看有没有破损的设施需要修复,蔬菜的长势怎么样,病虫害需不需要防治,自己也常常跟着工人一起干。
宋晨晨干活时不喜欢戴手套,因为不方便。长年累月下来,手上长满茧子,他便打趣说,干农活不是手上脏,就是脚上伤。前一阵子高温,他和工人一起在菜地里灌水,脚底被烫出了好几个水泡,到现在走路都还疼。
“要想当好农民,光靠吃苦是不行的,还要懂技术、会管理,眼界也要放得长远些。”这是宋晨晨这些年种菜得出的经验。他在园区的生态猪场内先后建设了17个沼气池,猪粪尿全部进入沼气池进行厌氧发酵,然后利用沼渣、沼液作为蔬菜瓜果的当家肥料,蔬菜下脚料用来喂猪。“这样既不污染环境,还能废物利用,把上一生产环节产生的废料变为下一生产环节的原料,既降低了生产成本,又生产出了优质产品。”他说,自己养殖的猪肉和种植的蔬菜分别通过了农业农村部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现在,大棚里面有富硒西红柿、黄瓜、辣椒、茄子、韭菜等20余种蔬菜;水果有富硒大樱桃、牛奶草莓、蜜童西瓜、哈密瓜、仲秋红大枣。除了蔬菜水果外,还有蔬菜面条、石磨面粉、土猪肉、香肠、芦花鸡蛋、土元鸡蛋、土元鸡和各类章丘特产。
值得一提的是,宋晨晨卖的各类蔬菜高于市场价格,比如黄瓜卖到10元1斤,西瓜卖到18元1斤,但仍然供不应求,“我种植的蔬菜口感好,绿色无公害,回头客特别多。”
为附近百余菜农解决蔬菜销售难题,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
“能吃苦,会干事,对大伙都特别好。”这是园区的工人对宋晨晨的一致评价。这些工人大部分是附近的村民,普遍年龄比较大了。在园区务工让他们有了稳定的收入,其中的困难户每天的报酬也总是比普通工人要高些。目前,长期在基地务工的村民有40多人,他们在这里工作解决了温饱。
对于这些工人来说,宋晨晨带给他们的,不仅有经济上的增收,还有各种种植知识。这几年,他先后在园区聘请山农大、省农科院、农业农村局等16名专家到示范园对菜农进行现场培训,先后培训技术骨干100余人,组织科普培训3000多人次,为农民群众依靠科技致富奠定了基础。
现如今,在父亲的帮衬下,宋晨晨把蔬菜园区打理得井井有条,每年能出产各种有机蔬菜一千吨,多个品种获得国家绿色产品认证,年销售额近千万元,年收入百万余元。同时,他还无偿帮助菜农售卖蔬菜,为附近100余户菜农解决蔬菜销售问题,每户每年增收2万元左右,带动周边群众致富。
宋晨晨说,在返乡种菜之前,他最喜欢的颜色是黄色,因为落叶、油菜花、甜玉米……这些都是他对家乡的眷恋和牵挂。然而,他现在更喜欢的颜色是绿色。这不仅是眼前蔬菜的绿,更是心中希望的绿:目前已吸引6名大学生来园区就业。他希望有更多青年投身乡村、扎根乡村,共同用青春绘就出乡村振兴的美好画卷。(新黄河记者:李焜染 王铮)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