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圈里面,GP 看到 LP 通常会笑着说一句:你是我们的金主爸爸呀!
【资料图】
资本圈和家庭场景最大的区别是,家庭场景都在呼唤妈妈,一进门头也不抬,喊声 " 妈妈 ",如果出来的是爸爸,那么一定会加一句 " 我妈呢?" 很有意思。
而在资本圈叫爸爸却显得尤为容易。
除了,金主爸爸还有马爸爸们,我们从来没想过叫他们一声 " 金主妈妈 ",即使大家特别乐于把 " 有奶就是娘 " 挂嘴上。显然 LP 们——即金主爸爸和马爸爸们有本质的区别,毕竟一个是给你花钱,一个是骗你在他们的地盘花钱。
因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赚钱能力不匹配之类的原因。在欧美流行起了一种 sugar daddy 的文化。
所谓 Sugar daddy 在国外指的是年轻的女性通过提供性交易或者一些其他的约会行为,来从有钱的中老年男性那里获得一定的报酬。翻译成中文更加的直接,叫干爹,是一种变相的性服务行为。在日本的称呼似乎更加的含蓄,叫 " 爸爸活 "。
但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我因为最近写书的原因,乱七八糟看了一堆关于女性研究的书。偶然查资料发现," 爸爸活 " 的支付方式甚至比例都非常的像是 GP 和 LP 的关系。
通常一位年轻的女性要服务好几个 " 爸爸 "。在 NHK 的节目中,里面的女主大概服务了 5 个 " 爸爸 ",她每周提供给这些爸爸不同的约会吃饭的服务,主打一个情绪价值的陪伴。每个爸爸每次大概会给到 1000~2000 人民币左右的报酬,一个月的时间女主大概能通过跟不同爸爸的吃饭和陪伴获得约 3 万多人民币的零花钱。
我当时就联想了,有没有觉得像极了一个 GP 的基金是由多个 LP 的钱构成的。且在 NHK 的纪录片中强调," 爸爸活 " 是非常纯洁的约会关系。你说有没有可能有假设 " 爸爸 " 们想要得更多,当然是存在的。那就是另外的价钱。
据说,日本现在做 " 爸爸活 " 的女性群体极速增加,比例大概是 1:80。即 80 个女性等着一个 " 爸爸 " 供养,也像极了当今的创投圈。LP 们就那么多," 金主爸爸 " 们上一轮撒出去的币,到现在还没见到回头钱,哪里来的心情去下注下一个周期。GP 们也就那么多,把 LP 的钱撒出去,没见到好的结果,他们也是需要负法律责任的。
最近,看到孙正义的软银愿景二号基金投资的一个新兴社交平台 IRL 宣布公司关闭,原因是什么呢?就是因为创始人曾经说自己很快就拥有了 2000 万的用户,其中 95% 都是机器人伪装的。这个项目的 C 轮是由孙正义旗下的软银远景二号基金领投的,投了 1.7 亿美金。靠着这个金主爸爸的巨额大撒币,这个公司甚至还入选了胡润 2021 年全球独角兽榜,估值达到 11.7 亿美金。
我当时就满脸疑惑,他们不尽调吗?还是机器人太智能了,亦或者进场的时候就各种心怀鬼胎。当然,这也不是孙正义先生的软银愿景二号基金的第一次暴雷。甚至可以说,他中了埋伏,到处都是雷。也有人送孙正义先生是新的行业 " 冥灯 ",只要他卖掉的都是好公司,他豪掷一注的都很是垃圾。之前的 airbnb、wework、uber 也是大手笔,最后也是一地鸡毛。
孙正义先生的投资风格,特别像留不住年轻女性的 "sugar daddy" 们,你忠于我嘛?看你反应不大,加一把钱。还是态度不够坚定嘛?再加一把钱。就怕你不向 " 钞能力 " 低头,我就让你见识见识。钱从来都不是问题。
但是,这些钱是哪里来的呢?还不是从 LP 爸爸们那里来的。
有一个 LP 曾经跟我说,在这个时代,不会募资的基金合伙人都是马仔。
我不敢反驳,后来仔细咂摸确实有一点道理。
孙正义的募资能力确实是行业翘楚,投资风格也同样彪悍。马云在一次访谈中表达,孙正义大概是全世界最大 guts 的人。
在全世界都懵懵懂懂不知道何为互联网的时期,确实能精准的投中一些牛 X 的项目,他们是时代认知的先锋。这个世界上能赚钱的项目,确实是因为产生了极大的 imformation gap。而在这样的时代,互联网高度普及的时代,信息都在迅速地触达到每一个人的手机里,互联网拉平了世界的认知。
当整个世界都遵循一种投资风格,那么这就不能称之为 " 风格 "。何为风格?我们只会叫香奈儿的穿衣叫做风格。它是得独树一帜的,得有标签感。如果大家都按照一种风格挑选投资标的和创始人的背景。那就陷入了毫无意义的内卷,无非是头部的,出手快的,给价高的人拿到了这些标地。而出手快和给价高真的是好事吗?很多事情会不会未经审视和验证,就赶趟进去了,最后发现啥也不是。
你也很难说,当大家预判了孙正义的预判,清晰地认知到了他的投资风格。某一些项目的攒局就是为孙正义而设立的。他自以为的那套体系,也不过是给有心人设立 " 温柔陷阱 " 的依据。
在早期美金的投资风格是什么呢?我理解是做局一切指向上市,资本永不眠。大家都相信一夜暴富的神话,金融圈的人,就像是获得了财务自由的密钥,去践行这套法则。最早发现这套规则的自然是能赚到钱的,他们在造泡沫,后面亦步亦趋的人,是 " 熊孩子 "," 熊孩子 " 可能不知道泡沫是怎么吹出来的,甚至也不知道自己在一个泡沫里。我不敢说这些 " 熊孩子 " 都没赚到钱了,但是,可以猜测的是肯定很多没赚到钱。
所谓资本圈的泡沫到底是谁炮制的,可能是参与这场狂欢的每一个从业者。他们坐头等舱,住五星级的酒店,拿着投资人的头衔,他们从来不觉得这些有什么不对,拿着高薪喝着好酒的时候,从来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妥。当大家众人拾柴般地制造泡沫需要出清的时候,每个人都觉得难受。总觉得自己是不该承受这样市场给你的一粒沙。那么市场的这些沙子应该给谁呢?
我最近频繁地跟各类投资人沟通,我都会问一个问题,即你如何挑选创业者?他们有没有一个相对清晰的画像。几乎没有什么其他的答案,大部分的投资人的答案如出一辙。学校背景要好的,在大机构里面呆过的,得有点街头智慧,不能只知道读书。
我问,所谓大机构比如是哪些?他们说出来的几家公司都几乎一模一样。那么当下的当下我就在想,做投资人有什么门槛?能符合这几个标签的人,我差不多都能认识,且感觉这几个人,都不够中国这么多投资机构分得。
孙正义当然是资本市场最耀眼的明星之一。可是就他 all in 的,彪悍的,高高在上,强势的投资和谈判风格。你很难说,他有没有给刚入行的年轻人制造一些幻觉。你看世界上最能募资和投资的男人就是这么投资和谈判,他们或许认为自己也可以如此。
很明显,孙正义的江湖地位决定了他可以这么说话。但是,刚入行的新兵蛋子,又凭什么这么跟项目创始人这么说话?但是,投资圈子有大量的傲慢的年轻人。懂点金融知识,没有下场做过一件具体的事情,就敢指点创始人那么多年的经验。
投资人从来都不厉害,因为动动嘴皮子和真实的趟出一条路来,解决每一个具体的细小的问题,那是云泥之别。
在跟美金投资人聊天,大家说笑道,你知道美金三傻吗?
我说:啊?
他答:软银愿景、老虎基金和 DST。
" 是因为什么呢?"
" 是因为,他们的投资风格就是追高,好像 IC 和尽调都是摆设。"
" 这样讲是不是太武断了?孙正义是有一套时光机理论的,至少从阐述逻辑上是成立的。"
问题就在于,阐述逻辑成立不代表实践逻辑成立。你以合理的价格和合理的估值方法入场,以一套商业的逻辑去评判项目可能会成立。你如果总是给出不符合逻辑估值追高入场,扰乱市场规则。那么最后谁为此买单呢?现在看起来整个市场都在为此买单。
今年的投资圈,大量的投资人压估值的时候,都是对半砍,毫不手软。投资人自己吹起来的泡沫,我们最近亲手将它捏碎。创业者不干了,是 " 爸爸 " 们亲手将我们送上神坛,怎么一个 " 脑瓜崩 " 就将我们从神坛上弹射下来了。
哪有什么为什么?因为我是你 " 爸爸 "。
很多投资人今年太难受了,投资人群里,日常场景,发一堆这两天项目的新闻,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点评这些事情,然后慨叹日子不好过,不如躺平,就到了吃午饭的时间。
我们把时间轴拉得足够长,经济就是有周期的。我们总觉得我们这个周期很难过,从人类发展史来说,每一个周期的人都要承受不同苦难。你也很难去类比谁的苦难更加的苦难。这些苦难有些是肉体的,有些是精神的。只是说,在这样一个时代,饿死是小概率事件,但是 Emo 却来得稀疏平常,我们开始更关注自己对于世界的变化的感知。
我们确实来到了一个大变革,大洗牌的时期。新的方法论在迅速地腐朽坍塌,人类可能从未进入这样一个时期。毕竟,从人类文明的发展来说,我们经历很长时间的 " 前喻 " 时代,即我们的长辈以经验主义告诉我们如何在世界上生活。
但是,你发现那些方法论 don"t work 了。这恐怕是这代年轻人更大的恐慌,即世界变化太快了,我该如何找寻我的坐标。失焦是很恐怖的事情,会感到虚无、会抑郁。
经济周期大的变化转换是从大机构的分崩离析开始的。上一个周期是 2008 年 9 月 14 日雷曼兄弟在美国联储会拒绝提供资金支持援助后提出破产申请,而在同一天美林证券宣布被美国银行收购。这两件事标志着接下来这一星期 2008 年 9 月全球股市大崩盘的序幕,在 9 月 15 日(星期一)和 9 月 17 日(星期三)全球股市发生市值暴跌的情形。
人类的本质是复读机,我们好像看到了似曾相识的场景。
很难说,硅谷银行和瑞信银行的倒闭是不是这一波经济周期的序幕。2023 年 3 月 10 日硅谷银行宣布倒闭。这是 2008 年以来,倒闭的最大的银行,同时也是由联邦存款保险公司所承保的银行中倒闭的第二大银行。3 月 19 日,瑞银集团以四折架构收购瑞信银行。
两家银行的困难波及了整个金融市场,美国银行股遭遇血洗。在 3 月 16 日~3 月 17 日中间,美国四大银行(花旗、摩根大通、富国和美国银行)的股价跌幅在 15% 左右。与此同时,带动了贵金属的上涨,在一周后的时间,伦敦现货黄金环比交易价格上涨 6.1%。与我们更为相关的是,你发现在硅谷银行的暴雷名单中,有大量中国一线创投机构。
很难去评判,到底是时代的一粒沙,还是具体的一块石头,哪个落在人的身上更痛,亦或是,在前一个中国人疯狂掘金的时代,毫无征兆地走到了这样的时期,我们的痛感更觉得世界对于我们是泥沙俱下。
投资人的泥沙俱下,一方面来自于市面上确实没有那么多超高估值,超高收益的案子了。一方面因为很多机构募不到资,管理层为了节约人成本而改变的管理方法。很多机构开始上班打卡,很多机构开始逼投资人去募资。这两件事足以让自由惯了的投资人们身心都不舒适,像一个个困兽。
我跟一位生物医药赛道的投资人聊天,我说你们内部最近投案子吗?他说,我们老大让我们多看 paper,要发现世界上的最领先的机会和创始人。所谓最领先的机会和最厉害的创始人。这好像是基金创始人本身在期待一种愿景,即能不能有一个创投英雄踩着七彩祥云来娶我,将我从这一轮的泥潭和深渊中拯救出来。
他们嘴上说着要长期主义,做难做的事情。在实际的操作中,还是怀揣着上一个周期的方法论,快速的包装故事,击鼓传花,一战成名。他们像被惯坏了的孩子,吃过米其林餐厅后,就再也吃不惯粗茶淡饭了。
多少人靠着孙正义一战成名。什么样的故事会长久流传,充满 drama 的过程。比如孙正义的故事中,总是充满着时间和金额的巨大反差。6 分钟投资了阿里巴巴 2000 万美金,30 分钟就投资了雅虎 200 万美金,45 分钟拿到了沙特主权基金的 450 亿投资。
跟他过于相似的还有一个人,即 wework 的创始人诺依曼。诺依曼他用了 12 分钟,就让孙正义投资了 44 个亿。很难说,wework 是不是孙正义大溃坝的开始。传闻诺依曼和孙正义第一次见面,就问了诺依曼一个问题。你觉得聪明人和疯子在一起竞争谁会赢。诺依曼回答,疯子。孙正义觉得诺依曼是天选之人。
诺依曼在接下来的行为逻辑中,一直在给孙正义 " 画饼 ",直至 wework 上市前,软银给了 wework 100 亿美元,wework 上市失败后,对于软银的股票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吊诡的是,在软银跟 wework 谈判如何善后的事宜,他们商定的结果是软银还要给 wework30 亿美金的分手费。虽然最后这一笔钱没有履约,但是,这个结果谁看了不说一声 " 大善人 "。故事的最后,最大的受益者是诺依曼本人,他将变现近 10 亿美元。
我愿称孙正义是投资圈真正的 sugar daddy。
当巨大的钱,投喂到未见识过真钱的创业者手里,那就变成了资源诅咒。看起来是 " 奶 " 你一口,那一口奶,往往是毒奶。
正如电影《大空头》里面说的一样,金融危机的原因非常简单――双方都贪婪,投资人的贪婪和银行家的贪婪。在华尔街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而这些贪婪的结果是,让此刻的我们都深陷泥潭。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小野酱,作者:小野酱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