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存款利率不断“降息”,市场上超过3.5%的“高息”存款愈发难觅。不过,记者近日调查发现,成都银行(601838)重庆地区一款名为“舒心存”的5年期定期存款利率却达到了4%,即使身处无成都银行经营网点的地区仍然可以开通II类电子账户进行存款。与此同时,为吸引储户存款,成都银行重庆分行还推出存款送积分活动,积分可用于兑换当地购物卡。在分析人士看来,成都银行此举有违规异地、高息揽储之嫌。而在存款利率整体“降息”的大背景下,“逆行者”往往需要额外付出更高的存款成本。
客户经理跨省揽客
【资料图】
“降息倒计时,存定期抓紧最后时间,5年期4%”“定期存款5年4%,降息前的末班车”……近日,成都银行重庆地区多位客户经理在社交媒体上分享着该行的一款名为“舒心存”的定期存款产品。
“‘舒心存’属于定期存款,2万起存,存期5年,目前利率是4%,但6月初通知要降利率”,成都银行重庆某支行客户经理表示,除重庆地区客户可以存之外,异地客户开通II类电子账户绑定其他银行I类卡,输入重庆地区客户经理编码也能够进行存款。
5月31日,记者登录成都银行手机银行App,在未开立成都银行电子账户的情况下,“舒心存”5年到期的年利率为3.4%;而当在线开立成都银行电子账户,输入重庆地区客户经理编码,并绑定其他银行I类卡后,“舒心存”5年到期的年利率变为4%。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银行在北京地区并无营业网点,记者却在北京成功开立了该行电子账户,并享有重庆当地4%的存款利率。
根据《关于规范商业银行通过互联网开展个人存款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地方性法人商业银行要坚守发展定位,确保通过互联网开展的存款业务,立足于服务已设立机构所在区域的客户。对于成都银行此举是否有违异地展业的规定,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称,“在限制异地展业以及异地客户身份识别方面,我行严格遵守监管规定,进一步树立底线思维,建立自上而下引导和自下而上反馈机制”。
不过,在业内专家看来,成都银行此举涉嫌违规异地高息揽储。北京寻真律师事务所律师王德悦表示,监管部门已出台多项规定,明确禁止未取得合法互联网揽储资质的地方性法人银行“异地揽储”,这种通过输入客户经理代码的方式存入资金,实际上是将远程开立的账户变成“本地”开立,属于违规行为。
2月3日,记者曾从原银保监会获悉,监管将继续深入整顿地方中小银行互联网存款和异地存款业务,严肃查处高息揽存、违法违规吸收异地存款等行为。
资深金融政策监管专家周毅钦认为,地方法人银行停办异地存款,关键在于做好远程开立账户的管理。成都银行在北京地区并无分行,如果由于技术不支持,无法做到根据地理位置授权,则应暂缓远程开立账户的服务,待技术成熟后再提供相关服务。中国人民银行已经于2021年一季度起,将地方法人银行吸收异地存款情况纳入宏观审慎评估(MPA),此类违规行为一旦计入MPA考核结果,对银行来说是得不偿失。
涉嫌违规返利吸存
在近期各家银行存款利率不断“降息”的背景下,成都银行重庆地区4%的存款利息已是凤毛麟角,而为进一步吸引储户存款,在较高利息的基础上,该行重庆分行还推出存款送积分活动。
前述成都银行重庆某支行客户经理介绍,5月存款可享有双倍积分,积分可用于兑换当地商超的购物卡。“积分是用来领购物卡的,购物卡根据存入金额计算,大于3万元且为偶数万可赠送万分之二十金额的购物卡”。例如,存入20万元“舒心存”当月可领200元购物卡,次月还可再领200元购物卡。
而原银保监会、央行联合发布的《关于完善商业银行存款偏离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规定,银行不得通过返还现金或有价证券、赠送实物等不正当手段吸收存款。《商业银行负债质量管理办法》也明确,商业银行应当严格执行存款利率和计结息管理及规范吸收存款行为等有关规定,不得采取违规返利吸存等违规手段吸收和虚增存款。
对于成都银行存款赠送积分兑换购物卡的方式是否有违监管返利吸存的规定,5月31日,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行不存在有违监管的情况,针对个人客户,该行设立了一套完整积分体系,如使用借记卡完成支付交易可获得积分,积分可用于赢取礼品,以此方式来回馈客户对该行业务的支持和认可。
不过,业内专家则持有不同意见。“成都银行通过存款给储户返还积分,可以兑换一定价值的商品,属于‘擦边球’揽储手段”,周毅钦指出,如果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标准,成都银行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属于违规返利吸存,严格来说并不合规。
王德悦也认为,赠送积分可以兑换购物卡,这样的活动本质上属于高息揽储,不过,相较于直接标注高利率,通过赠送积分等激励计划,虽然对客户来说具有一定理解成本,但相对隐蔽,监管风险较小。
在4%的存款利率和积分兑换购物卡的加持下,不少寻求高息稳定收益的异地储户选择开立成都银行II类电子账户进行存款。来自广东的储户刘语嫣(化名)告诉记者,近期她在异地开立了成都银行的II类卡,输入重庆地区客户经理编码后,成功购买了利率为4%的“舒心存”。另一位来自辽宁的储户王丽敏(化名)也表示,“观望了一下感觉成都银行利率和礼品都不错,准备存入”。
不过,看似高利率送礼品的“蜜糖”背后实则也存在一定的隐忧,王德悦指出,跨省线上存款可能面临不可预测因素,跨省存款可能涉及额外的手续和费用,取款时也可能面临更繁杂的手续,此外,存款协议一般约定发生纠纷由银行所在地法院管辖,若与银行之间发生纠纷,则需要支出额外的维权成本。储户确需跨省线上存款时,要确保选择信誉良好的银行。
异地分行“扩张”进行时
成都银行官网显示,该行成立于1996年12月,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地方性股份制商业银行,2018年1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主板上市。作为一家地方城商行,成都银行除在成都当地设有营业网点外,分支机构也遍布四川、重庆、西安。
近年来,成都银行正在大力实施异地分行的计划,该行管理层曾在2023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将继续推进异地分行对公存款提升贡献行动,更加突出重庆、西安异地分行“主力军”作用。近年来,成都银行重庆分行、西安分行的资产规模在逐步“扩张”。截至2022年末,成都银行重庆分行的资产规模为293.5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46%,而成都银行西安分行增速则更为迅猛,资产规模较上年末增长24.39%至431.39亿元。
从存款利率水平来看,成都银行重庆、西安两地分行“舒心存”利率水平明显高于成都“大本营”。记者调查发现,目前成都银行成都本地“舒心存”的存款利率为3.4%,而西安地区则与重庆地区一致,“舒心存”存款利率为4%。成都银行西安某支行网点人员表示,“目前‘舒心存’利率为4%,此前一致未下调利率,但6月初会降至3.9%”。
对于不同地区存款利率差异较大的原因,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回应,“在利率调整过程中,我行在自身整体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在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分区域分步骤地实施利率调整工作。目前我行成都地区已基本完成利率调整,并已拟定分行地区的利率调整方案,将于近期落地实施”。
“商业银行可以在不同省份采取不同的定价策略”,周毅钦认为,成都银行的总行在成都,已经扎根于成都很多年,经营能力最强,资源禀赋最为丰富,相对的揽储压力比较小。而像重庆、西安等地区,外拓揽储的难度偏大,所以利率进行了适当提高。
厚雪研究首席研究员于百程表示,目前银行存款利率普遍较低,中小银行相对高一些,而成都银行这一存款产品显示其对于存款资金的需求仍然比较积极。由于不同地区银行资金需求、资金成本、同业竞争态势的不同,会出现同一银行在不同地区、不同网点、线上线下(300959)存款利率的些许差异,在符合总行制定的利率基本原则下,会下放给分行一定的灵活调整权限。
对于后续如何推进异地分行计划、提升异地分行的贡献能力,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回应称,针对异地分行,该行制定了专项行动计划,未来,将在异地分行加大投入,将实体客群行业分析及风控体系搭建、特色财富管理业务顾问服务品牌打造、“消贷超市”特色品牌升级、金融市场业务收益贡献扩大、异地分行贡献能力提升作为提能方向。
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
在银行缓解负债成本以及监管政策推动的背景下,自2022年以来,商业银行存款陆续迎来“降息潮”,在国有银行、股份制银行下调存款利率后,多地中小银行加入调降队伍,部分银行利率降幅超过30个基点,同时,在5月中旬协定存款、通知存款利率也迎来调整,有银行最高下调55基点,市场上超过3.5%的“高息”存款愈发难觅。
在存款利率整体“降息”的背景下,为何成都银行利率仍处于高位?周毅钦表示,只要在存款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允许范围内,每家银行可以有自己的经营策略。当然,在存款利率整体“降息”的大背景下,“逆行者”需要额外付出更高的存款成本,成都银行此举对于其自身的利润压力和流动性管理都提出了不小的挑战。
根据成都银行2022年年报,该行净息差为2.04%,同比下降9个基点,主要是受生息资产收益率下降和负债成本上升的双重影响。2023年一季度,该行单季净息差继续下行。
对于后续如何缓解息差收窄,成都银行相关负责人表示,“2023年,我行将通过高效资产规模增长、资产负债结构优化、存贷两端定价中枢管控形成息差管控的积极因素”。
“由于存款定期化趋势加剧,银行的净息差持续收窄,给银行的经营业绩也带来压力。加强资产负债组合管理能力,稳定息差,扩大非息收入,成为接下来银行经营中的一个工作重点。”于百程表示,在负债端,银行主动优化结构,适度降低利率,把握市场趋势择机吸收低成本资金,在资产端,在强化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前提下寻找优质高收益资产,利用科技能力提升差异化定价能力。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认为,中小银行由于产品服务、品牌形象难以企及大型银行,在存款市场上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往往以相对较高的存款利率吸引储户。一般而言,中小银行存款利率高于大型银行符合自律机制,具有合理性。但中小银行应摒弃“规模情结”和“速度情结”,基于自身经营管理需要合理确定利率,合理吸收存款,逐步降低各类负债成本,不断优化资产负债结构。金融管理部门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防范大型银行非市场化过度下沉给中小银行带来的“挤出效应”,推动中小银行真正成为多层次、广覆盖银行机构体系的重要部分。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