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广东、聚焦湾区、覆盖华南、迈向全国”。号称“华南乳企领头牛”的燕塘乳业(002732)的发展战略目标言简意赅。
2023年一季度,燕塘乳业业绩超预期,实现营利双增。财报公布后,公司在二级市场受到投资者追捧,股价区间涨幅超16%。同期,同行业指数区间下跌3.2%。机构投资者也纷至沓来,对公司展开深度调研。
然而,热闹之下,燕塘乳业此前的原料奶自给率偏低,市场布局难以走出广东省的“尴尬”似乎依旧存在。同时,公司在2023年一季度净利大增的前提下,研发费用不增反降。多重不确定因素影响下,公司一季度的亮眼表现能否延续,引发市场关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净利增四成,但研发费用下降14.68%
燕塘乳业2023年一季报的成绩亮眼。其营收同比增长10.89%,创历史同期新高;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41.81%。而同期,深耕北京及周边地区的三元股份(600429)、“霸占”华东的光明乳业(600597)、扎根西南的新乳业(002946)等三家区域乳企巨头,归母净利润同比虽均有所增长,但都不敌燕塘乳业的增速。
区域乳企上市公司的业绩正成为中国乳业发展的晴雨表。“今年一季度,乳业迎来了弱复苏。”乳业专家宋亮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各地人流增加后,乳品销售开始恢复,特别是以餐饮、酒店为代表的‘特渠’带动乳品消费逐步回暖;另一方面,从2022年年底至今,国内、国际原料奶价格大幅下跌,大大减轻了乳企的生产成本压力。”
燕塘乳业解释2023年一季度盈利增长的原因与宋亮的分析不谋而合。前者在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除了提到“主要受益于市场消费回暖”外,还表示公司的“成本费用整体有所回落”。国元证券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4月28日,国内原料奶价格已由2021年时的4.3元/公斤上方回落至3.9元/公斤。
燕塘乳业还提到,“对销售费用率的控制”也是影响2023年一季度盈利水平的因素之一。一季报显示,公司报告期内销售费用为4409.3万元,较2022年同期的4435.26万元略有下降。
不增反降的销售费用,突显了燕塘乳业的赚钱效率。对比来看,新乳业2023年一季度营收、归母净利润分别同比增长8.84%、40.56%,两项数据与燕塘乳业的相仿,但代价却是其销售费用同比增长了15.42%。
费用支出中另一个值得关注的数据是研发费用的变动。燕塘乳业该数据2023年一季度同比下滑了14.68%,而三元股份、光明乳业、新乳业的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均有所增长。研发费用的减少,不仅与燕塘乳业此前一向重视研发的策略相悖,是否会对未来业绩产生影响也留下了悬念。
回溯2022年一季度,即使在营利双双下滑的情况下,其研发费用依旧逆势同比大增70.5%。而在燕塘乳业官网的显著位置,“研发一代、储备一代、推出一代”的表述也展现了公司此前对研发的重视程度。长期以来,燕塘乳业的研发费用占营收比重维持在3%以上,2022年更是高达3.78%。但2023年一季度,其研发费用占比仅为0.9%。
“从快消产品市场看,创新永远都是以小乳企为先驱。只有创新产品跑的比大乳企快,才能换来业绩增长。如果区域乳企定位于专业营养产品,那么其研发费用也应当是不断增加的。”宋亮分析,在新品竞争压力不断加大的情况下,燕塘乳业或出于降本增效的考虑,短期内降低了研发投入,“但长期来看,区域乳企仍应持续加大研发投入”。
原料奶自给率偏低或影响液体乳毛利率
各家区域乳企“卷”研发的背后,是乳业竞争压力不断加剧。一方面,蒙牛、伊利两大常温奶巨头加速布局低温奶市场,和区域乳企正面交锋;另一方面,“认养一头牛”“简爱”“卡士”等新锐品牌来势汹汹,不断抢夺市场份额。如何守住阵地成为区域乳企需要思考的问题。
“要抓住低温、坚持低温,大力推进低温。”宋亮认为,在产品端,低温奶依旧是区域乳企“守住疆土”的优势所在。“华东、华南区域的消费者已经形成了喝低温奶的习惯。同时,低温奶较好的口感正受到了越来越多年轻消费者的欢迎。”
但在宋亮看来,自有牧场占比不高的乳企发展低温奶业务依旧存在两点“缺陷”:一是原料奶供应不足,二是成本难以控制。对于第一点,其认为“在市场需求旺盛的时候,原料奶供应可能会跟不上”;对于第二点,他表示“由于供应链体系不是自己的,在成本上就要随行就市”。
长期以来,燕塘乳业就存在自有牧场占比不高的情形。根据公司回答机构投资者调研时的提问所述,其原料奶自给率长期维持在约三分之一。不过,公司表示,随着2022年阳江牧场二期、燕塘传祁奶牛养殖基地完成建设,顺利投产,“2023年自有奶源占比将接近50%”。但其进一步强调,随着未来产能的扩大,原料奶需求增加,“预计原料奶自给率还是会回到过去约三分之一的常态”。
自有牧场占比较低,带来的影响直接体现在了毛利率上。2022年财报显示,对原料奶需求较大、占燕塘乳业总营收比重近四成的液体乳业务毛利率仅有12.4%。同期,自有牧场占比较高的三元股份、光明乳业、新乳业的液体乳/液态奶毛利率均在26%上方。
对于剩余的三分之二原料奶的来源,燕塘乳业表示是由长期战略合作奶源基地供应。公司透露,和奶源基地的合作采取的是一年一签、锁价锁量(提前定价锁价,并约定原料奶采购数量和采购数量范围的上下限)的模式。其表示,这样就“无需为产奶量的季节性波动担忧销路”。
宋亮认为,一年一签、锁价锁量这类长效协议,本质上是平衡并保障乳业上下游各自的利益。“在原料奶价格不断走高的时候,一年一签的价格能够缓解乳企的成本上升压力;在原料奶价格持续下降的时候,又能够保护上游养殖企业的利益。”
省外销量停滞,冰淇淋业务消失
对于自有牧场占比不高的乳企,宋亮认为可以适当发展“酸奶、冰淇淋等高附加值的业务”来平衡毛利率偏低的问题。
燕塘乳业其实早就进行了这方面的探索。从主营业务构成来看,三元股份、光明乳业的液态奶收入占比均接近六成,新乳业的液体乳营收占比更是超过87%。而同为区域乳企的燕塘乳业,长期以来营收占比位列第一的却是乳酸菌乳饮料业务。自2015年以来,该业务在公司内营收第一的宝座从未旁落,毛利率也长期维持在34%上方。
除深耕乳酸菌乳饮料业务外,燕塘乳业还在冰淇淋业务上进行过探索。不过,这一业务在2022年似乎“偃旗息鼓”:财报显示,公司冰淇淋业务2022年的营收占比已经归零。回顾来看,其冰淇淋业务的营收在2019年达到1369万元的高点后,便一路下滑。2021年时该业务营收仅剩不到740万元,营收占比仅为0.37%。
此前,有关心燕塘乳业的投资者提问公司:“完全退出冰激淋市场后,是否会以新的品种,比如奶酪等来填补?”对此,燕塘乳业未作正面回答,仅表示“一直持续关注奶酪、奶粉、冰淇淋等行业发展的趋势,并进行了深度的调研”。
2023年5月18日,燕塘乳业对外披露,公司全资子公司广东燕塘冷冻食品有限公司已完成注销。《》记者与公司核实后确认,该公司即为燕塘乳业负责生产、销售冰淇淋的业务主体。
除了在产品多元化上进行尝试,燕塘乳业也开始调整区域布局思路。“精耕广东,放眼华南,迈向全国”,这是至今仍列在燕塘乳业官网上的公司发展战略。但近来,其对外的宣称悄然变成了“精耕广东、聚焦湾区、覆盖华南、迈向全国”。
遣词造句的变化背后,是燕塘乳业的“野心”。其表示“粤港澳大湾区是中国开放程度最高、经济活力最强的区域之一,乳制品消费市场需求巨大”,公司也将“牢牢把握国家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历史机遇”。
而在最近一次接受机构投资者调研时,燕塘乳业透露了“聚焦湾区”战略的大致构想。即在巩固和提升广东省现有行业地位的基础上,深耕大湾区市场,深挖潜力,同时做大做强澳门市场。对此,公司已经启动了进军香港市场的相关计划。其还表示,从2023年第一季度销售数据看,“聚焦湾区”战略有力的提高了公司的综合盈利能力,但未透露具体数据。
对于外拓计划,燕塘乳业显得志在必得,但从过往财报看,结果似乎仍需观察。在2022年年报中,公司省外营收较2021年同比下滑了18.35%至3150.91万元,占总营收比重跌至1.68%。将时间线拉长后观察,在2017年迈过营收占比1%的关口后,省外营收占比便停滞在2%以内,也迟迟未能突破4000万元大关。有投资者直言:“燕塘乳业上市八年了,广东省外的销量一直止步于三千多万元,聊胜于无,公司提出的放眼华南迈向全国的口号听的起老茧了,到底有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措施?”
2023年一季报亮眼业绩带来的新变化背后,燕塘乳业在成本把控、向外拓展这两个老问题上,似乎仍要好好作答。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