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流调诈骗”误大事
半月谈记者近期调查发现,全国各地以流调为名实施的电信诈骗案件明显增多,群众因难以分辨真假流调而出现不配合电话流调的情形,一定程度影响流调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流调诈骗”警情增多,干扰正常流调工作。
近期,江苏、广东、湖南等多地警方陆续披露电信诈骗嫌疑人冒充流调工作人员实施诈骗的警情。例如,南京市公安局3月18日通报,有嫌疑人冒充当地疾控中心工作人员,打电话给受害者,称其与1名阳性病例轨迹重合,遭到否认后,电话转到假冒的公安机关核查,嫌疑人以受害人身份证被冒用登记为由要求受害人向“安全账号”账户转账3万余元。
据江西省南昌市公安局反诈中心统计,自南昌市3月19日开展第二轮较大规模核酸采样以来,群众接到的疑似“流调诈骗”电话急剧增多。“和过去的个位数相比,这些天平均每天要接听一两百个群众的报警或者咨询电话,他们反映难以分辨真假流调,以至于听到对方询问自己的隐私后便挂断电话。”反诈民警刘建国说。
“流调工作是与病毒赛跑,相关诈骗的发生使得一些群众将流调工作人员误认为是骗子,拒绝配合,影响了流调进度。”南昌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应急现场指挥部流调溯源组成员熊国海说,为了完成流调工作,工作人员有时要给流调对象打上百通电话。
——缺乏统一流调号码,群众难辨真假。
“我们都是用私人电话进行流调,常常因无法自证身份而被群众误会。”南昌市疾控中心一名工作人员告诉半月谈记者,虽然每个流调工作小组都有社区工作人员和民警,但流调对象面对陌生号码往往充满疑虑。
南昌市民陈媚介绍,自己近期多次接到流调电话,流调问题由于涉及家庭住址、工作单位、行程轨迹等,在无法确认对方身份的前提下,她只好挑不太紧要的问题回答。
——流调用语不规范,加重群众疑虑。
多名反诈民警分析发现,比起流调工作人员的用语,诈骗分子反而显得更加“规范”“专业”,他们针对群众疫情期间的焦虑心理,精心设下圈套,从而攻破受害者的心理防线。“不少群众告诉我们,他们接到自称为流调人员的电话后,在交谈中感觉对方用语不规范不正式,有时提问毫无章法,让他们产生怀疑,所以只好选择报警反映情况。”刘建国说。
“最近,我接到一个显示来自南昌的陌生电话,对方在没有自我介绍的情况下,直截了当询问我的活动轨迹、家庭住址等信息。这种不规范、不正式的开场白,让我瞬间提防起来,所以没有完全配合他的工作。”南昌市民帅芳说。
为提高流调工作质量和效率,基层工作人员建议,各地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统一的流调号码,方便群众接听反馈,也能用于开展其他疫情防控工作。此外,还可为流调电话设置来电显示或闪信提示,让群众对流调来电一看便知。
同时,应制定规范的流调用语,加强对流调工作人员的培训。部分基层流调工作人员表示,虽然《新冠肺炎疫情流行病学调查指南》对调查内容、调查方法等都有细致的指导,但仅限于流行病学专业层面。而在进行电话流调之时,工作人员要花费大量的精力与群众进行沟通,而规范有效的话术有助于提高沟通效率,让群众感受到工作人员的专业性和可信度。
来源:《半月谈》2022年第7期
半月谈记者:赖星 彭菁 【编辑:黄钰涵】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