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的这十年,是砚山砥砺奋进、跨越发展的十年,也是砚山大地翻天覆地、沧桑蝶变的十年。城乡面貌实现历史性变化、民族团结实现历史性进步、生态环境实现历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管党治党取得历史性成效,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和满意度显著增强。9月9日下午,“文山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四场砚山县专场新闻发布会在文山州新闻发布厅举行。会上,砚山县委书记何昌娥发布了砚山县十年来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
十年来,砚山县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亿元大关,从71.1亿元增加到201亿元,年均增长9.5%。固定资产投资从43.3亿元增加到167亿元,年均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8384元增加到39871元,年均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5344元增加到14166元,年均增长11.4%。今年上半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达86.2亿元,同比增长16.1%,增速排名全省第一位。
党的建设 发展党组织1589个党员20399名
十年来,砚山县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各级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党性修养持续增强。以基层党建“推进年、提升年、巩固年、创新提质年”为抓手,推进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目前,全县党组织已发展至1589个,党员20399名。创建“五面红旗村”和村(社区)干部“双提升”工程等一批基层党建品牌,全县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在脱贫攻坚、疫情防控、七城创建、项目建设等大战大考中充分彰显。在全州率先探索出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派单制,创新实行“三单合一”,推动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细落实,持续深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露头就打,对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紧盯不放,对扶贫领域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进行专项整治。组建县委巡察机构,采取“三个一批”保障巡察力量的做法得到中央巡视办认可,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持续好转,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不断彰显。
脱贫攻坚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砚山县举全县之力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兑现了“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也不能少”的庄严承诺。全县累计投入扶贫资金62.3亿元,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2019年,砚山县成为文山州率先脱贫摘帽县,全县79个贫困村脱贫出列,14838户64778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三年行动,有序推进乡村振兴“百千万”示范工程,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2021年,全县脱贫户人均纯收入达14154元,增速高于全州、全省平均水平。
美丽乡村 “生态美”“百姓富”同频共振
砚山县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为指引,在碧水蓝天之间,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着力打造全域美丽乡村格局,实现“生态美”与“百姓富”同频共振。
砚山县平远镇回龙社区马鞍山村在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中,充分发挥基层群众的主体作用,汲取“群众智慧”,营造共建共享良好氛围,让整村建设“顺起来”。充分利用人文资源和田园风光资源,将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实现“美丽环境”变现“美丽经济”,提高了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砚山县蚌峨乡六掌村聚焦解决“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成堆”的问题,从“一泡牛粪”的治理开始,打出一套乡村治理组合拳,实现“牛粪村”向美丽村的华丽蝶变,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铲铲制”在全州推广运用。
产业发展 “绿色铝谷”建设高效推进
砚山县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谱写了“产业转型升级、经济总量翻番”的跨越发展新篇章。先后引进海螺集团、山东魏桥、山东创新等世界500强、中国企业500强入砚投资兴业,全县招商引资到位资金从15.6亿元增加到100.3亿元,年均增长54.2%。“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建设高效推进,逐步形成以绿色铝产业为主导,锰铁合金、建材、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同步发展的工业发展格局。云南宏泰公司203万吨电解铝项目已建成产能129万吨,预计2022年铝产业产值突破200亿元,带动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0%以上。
以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示范县为契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粮食、蔬菜、辣椒、烤烟、水果、畜牧、药材等优势产业,年供应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产品达16万吨。砚山县已成为粤港澳大湾区蔬菜供应的重要基地,先后被认定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产粮大县、全国烤烟标准化示范县、全国辣椒产业十强县、云南省“一县一业”蔬菜产业示范县。2021年,全县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9.3亿元,年均增长9%。商贸物流业持续增长,消费市场活力不断增强。砚山县先后被认定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2021年,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58.6亿元,年均增长8.7%。深入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文化旅游产业不断提质增效。2021年,全县接待旅游总人数477.8万人,年均增长70.8%;实现旅游总收入38.4亿元,年均增长81.1%。
城乡建设 城镇化率提升至48.1%
砚山县深入实施城镇化战略,统筹推进城乡发展,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建成区面积从7.8平方公里扩展到12.3平方公里,全县城镇化率从34.4%提升到48.1%。打好“七城创建” 战役,全面实施市政道路改造、农贸市场提升等九大民生工程。2021年,砚山县达到国家卫生县城创建标准。以建设“清洁乡村、生态乡村、美丽乡村”为目标,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八嘎乡梅子箐村、蚌峨乡凹掌村等8个村入选省级第二批森林乡村。深入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全县已改造卫生公厕497座、卫生户厕3.8万座,有1042个村(组)实现长效保洁全覆盖,11个乡(镇)全部创建为省级卫生乡(镇)。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基石更加牢固。新建或改建乡村公路1643公里,平文高速、蒙文砚高速、国道323线改造等项目建成使用,全县公路总里程达3505公里。实施各类水利工程3.7万件,建成六诏水库、阿香水库等一批重点水源工程,水库容量达2.1亿立方米,较2012年增加1554万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积952.4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60万亩,人畜饮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全县11个乡(镇)108个村(社区)光缆覆盖率达100%,移动通信网络实现3G突破、4G同步、5G引领飞跃发展,县城区5G网络实现全覆盖,百兆宽带网络和4G网络实现乡村全覆盖。提升改造变电站21座,500千伏砚山变电站、500千伏天星变电站、110千伏干河变电站建成投运,能源保障显著提升。
民族团结 创建示范单位559个
砚山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深化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以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探索创新“六用民族工作法”“六个一活动”等实践经验,全力构筑各族群众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环境。十年来,砚山县创建国家、省、州、县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559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经验在全省推广;2016年,砚山县被命名为“第四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平远镇田心村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依法依规管理宗教事务,建立健全与宗教界代表人士交友、座谈、走访、慰问等制度,全县呈现出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良好局面。
民生福祉 77%以上财政支出用于民生
砚山县认真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优先保障民生投入,全力补齐民生短板,县级财政民生支出占比保持在77%以上。全县累计投入教育事业经费102.5亿元,学前教育毛入园率从51.3%提升到89.1%,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从84.7%提升到98.6%,高中阶段毛入学率从53.4%提升到83.4%。初中和高中教育实现多元化发展,职业教育实现普职融合、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县级综合医院全部达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标准,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实现全覆盖,养老场所和设施不断健全完备,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落实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牢牢守住疫情“零发生”底线。以全国农民工返乡创业试点县建设为契机,千方百计促创业带就业,全县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年均输出劳动力15万人以上。深入实施“人才兴砚”行动,建成省级技术中心3个、专家院士工作站5个、省工程研究中心3个,全县人才总量从2.2万人增加到3.5万人。
推进法治砚山、平安砚山建设取得新进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司法体制改革、政法队伍教育整顿成效显著。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断完善,稼依镇大稼依社区被命名为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蚌峨乡六掌村被命名为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县群众综合满意率由80.8%提升到95.1%。
“文山之干” 推动作风革命效能革命
深入落实省委、州委作风革命效能革命决策部署,以“文山之干”推动全县干部作风大转变、工作效能大提升。在云南绿色铝创新产业园建设中,砚山县做到5天征地5194亩,日均挖填方33万立方米,项目从签约到开工仅用65天,从开工到投产仅用195天,创造了砚山项目建设新速度;500千伏天星变电站项目跑出了“加速度”,9个月完成18个月工期的项目建设,成为全州典型;云南能投物流落户创下3小时办结的新速度,成为全州狠抓项目落实的典型。
展望
力争到2025年实现GDP500亿元以上
宏伟蓝图已绘就,砥砺奋进正当时。站在新的起点上,砚山县将围绕到202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500亿元以上的目标,团结带领全县各族群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加压奋进、勇毅前行,全力把砚山建成“中国绿色铝谷”核心区、现代农业示范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奋力谱写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新篇章。
助读
滇桂走廊
砚山县位于云南省东南部,文山州中西部,全县国土面积3822平方公里,土地平整宽阔,辖4镇7乡,总人口47.7万人。砚山自古就是直通昆明的“特磨古道”和直通广西的“邕州古道”,素有“滇桂走廊”之称,是云南外接东盟、内联泛珠的主要通道。
标签: 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 医疗保险 邕州古道 滇桂走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