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是全国知名的“三大王国”,拥有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任重道远。
昨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聚焦生物多样性保护专题,省生态环境厅、省林草局的相关领导围绕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工作情况及取得的突出成就进行发布。
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
11.84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30.90%
云南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介绍,云南是我国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省份,也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始终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断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除了在全国较早制定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战略与行动计划(2012—2030年)》外,先后颁布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程、生物物种资源保护与利用、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重大工程等系列规划计划。成立云南生物多样性研究院、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多次召开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会议。今年7月29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高位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在全国率先颁布的《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
曹永恒介绍,自195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已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积极创建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等国家公园,建设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种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0%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通过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梧桐、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大理弓鱼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重获新生。曾经在滇池野外灭绝的滇池金线鲃,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90%,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占红线面积的55.2%,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
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省编纂完成《云南大百科全书·生态编》,系统构建了云南生态知识体系,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地区百科全书史上第一部单独成编立卷的生态类综合性百科全书。在全国率先发布《云南的生物多样性》白皮书,全面系统阐述了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果。在全国各省(市、区)率先发布生物物种名录、生物物种红色名录、生态系统名录、外来入侵物种名录和新物种新记录种名录(1992—2020年),全面系统摸清了云南省生物物种的家底和受威胁状况,为生物多样性保护、可持续利用和管理奠定了科学基础。
云南有国家重点保护
野生植物542种
陆生野生动物386种
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建宏介绍,云南健康的森林、湿地、草原、荒漠生态系统,承载和维护着云南的生物多样性。十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林草部门主动担当,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持续开展森林草原资源的科学培育、保护和利用,为云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作出了积极努力,取得了明显成效。
十年来,云南森林面积从2.84亿亩增长到3.03亿亩;森林蓄积量由16.93亿立方米增长到20.96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9.1%;湿地保护率57.77%,林草生态持续向好。
目前,云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分别占全国的48.1%、56.27%。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有212种,保护动物有65种。通过构建珍稀濒危物种调查监测体系,目前云南已掌握58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建立了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实现了亚洲象种群的动态实时定位监测和预警。修复改造亚洲象食源地9000多亩,整合划定绿孔雀栖息地保护范围13.8万亩,引入社会公益资金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8400多亩。2010年在全国首家引入商业保险,开展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通过政府投保,赔付野生动物对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截至2021年,全省累计投保5.31亿元,兑付保险金4.85亿元,切实维护了人民群众利益。
2021年,亚洲象“北上南归”之旅温暖了全世界。值得一提的是,通过持续保护,云南野生亚洲象种群数量迅速增长、分布范围逐步扩大,林草部门积极探索亚洲象保护与安全防范有效途径,先后建立了亚洲象监测、预警和防控一体化体系和应急处置体系,组建了专业“护象队”,建设社区隔离防护工程,实施了食源地建设工程。针对群众关心的亚洲象肇事问题,及时调整补偿范围,合理提高补偿标准,竭尽全力维护人象和谐。同时,全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分别达到83%和77%。亚洲象增长到300多头,滇金丝猴增长到3300只左右,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华盖木、毛果木莲、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针松、云南蓝果树等30种极小种群植物种群,通过就地、迁地和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去年全省林草产业
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
较2012年增长3.4倍
通过填补野生动植物栖息地保护空缺,云南省林草行业探索开展了自然保护地外的野生植物保护小区、野生动物社区公益保护地等多种模式,率先提出将极小种群物种集中分布区纳入“生态红线”划定范围,并成功推动纳入国家方案。完成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第一个十年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就地、近地、迁地、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与回归等多元化保护体系,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十四五”期间启动了第二个十年规划,确定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行动。
近年来,通过构建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全省共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11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2处,面积549.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具规模。自然保护地持续发挥出在保护生物多样性、保存自然遗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供给优良生态产品和维护生态安全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最近,亚洲象和香格里拉国家公园创建范围和功能分区已通过国家林草局组织的专家论证。
田建宏介绍,十年来,通过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加快基地提质增效、培育壮大市场主体,云南已初步形成了以核桃为主的木本油料、特色经济林、木竹加工、林下经济、观赏苗木、生态旅游、森林康养等林草产业体系。2021年,全省林草产业总产值突破3000亿元,较2012年增长3.4倍。核桃和澳洲坚果面积、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林下中药材面积、产值均居全国第一,野生菌种类、产量、产值均居全国第一。涌现出昭通花椒、漾濞核桃、怒江草果、临沧澳洲坚果、南华野生菌、普洱速生丰产林等一批优质生态产品,有效破解了云南广袤山区有“生态”无“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