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视界
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
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建设网络强国、数字中国的战略决策。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实施网络强国战略和国家大数据战略。党的十九大提出,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发展数字经济,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产业数字化对社会各行业劳动者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创新能力、沟通协作能力、复杂问题解决能力、人机协作能力等将成为面向未来的关键能力。
人才需求的变化倒逼教育系统必须进行全面、彻底的转型和升级,建设以数字化为支撑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应对新阶段人才培养挑战的必然选择。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因应信息技术的发展,推动教育变革和创新;要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对教育的深刻影响,积极推动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要总结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以来大规模在线教育的经验,利用信息技术更新教育理念、变革教育模式。在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只有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才能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是我国教育实现从基本均衡到高位均衡、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的必然选择。
教育数字化转型具有良好前期基础
教育部一直高度重视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部署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系列规划文件陆续发布。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提出要以教育新基建促进线上线下教育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数字转型、智能升级、融合创新,支撑教育高质量发展。
经过十余年的努力,我国教育信息化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三通两平台”建设与应用取得重大进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技术水平大幅提高,信息化对教育改革推动作用大幅提升,教育信息化国际影响力大幅增强,教育信息化应用模式取得重大突破,坚持应用驱动和机制创新,探索形成了中国特色教育信息化道路。
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明确提出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立足前期成果,服务现实需求,于2022年3月1日上线试运行。3月28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国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台同步上线。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显著丰富了优质数字教育资源供给渠道,创新了供给模式,有助于应对疫情防控、服务“双减”落地、赋能职业教育发展、创新高校教育改革,促进优质均衡,将引发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育模式、评价方式等一系列变革,推动教育不断演进,助力重塑更加人本、开放、平等、可持续的教育新生态。
教育数字化转型需要系统化推进
数字化关键在于“化”,教育数字化转型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从“物”的层面和“人”的层面协同推进,才能助力学习者全面发展,实现“由不能变可能,由小能变成大能”。加快教育数字化转型,应着重从如下几个方面推进:
一是升级改造数字化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主要包括加快学校教学、实验、科研、管理、服务等设施的数字化和智能化升级,实现各级各类学校无线网络全覆盖。提升教室、实验室和实训室的数字化教学装备配置水平,升级传统技术设备和系统,按需配备高清互动、虚拟仿真、智能感知等装备,打造具有良好体验的新型课堂教学环境。逐步普及符合技术标准和学习需要的个人学习终端,支撑网络条件下个性化学习。
二是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搭建面向各级各类教育的公共服务平台,是推进教育数字化的重要抓手,只有面向一线用户,遵循需求牵引、应用导向的原则,才能有效汇聚易用好用的优质资源,为教与学提供全过程、智能化、个性化服务。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就是这方面的典型体现,平台通过汇聚专题教育、课程教学、课后服务、教师研修、家庭教育、教改实践等各类资源,为广大师生提供高质量的公益性服务,为应对疫情、落实“双减”提供支撑。
三是探索数字化条件下的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推广信息技术支持下的选课走班、校际协同、校企联动等灵活开放的教学组织模式,促进学生个性化培养和协同育人。在前期基础上深化网络学习空间应用,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效模式,推进常态化应用。深入探索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教学应用,打造网络化、沉浸式、智能化的新模式,探索将智能学伴、智能助教等融入学习环境,提供更加适切的资源和服务。
四是提升教育大数据的治理能力。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已成必然趋势,需打造教育数据大脑,建立统一、安全、便捷的数据交换通道,提升教育数据采集、分析、挖掘等处理能力,并推动教育数据有序流动,实现跨地域、跨层级、跨部门数据共享。开展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分析,支撑科学决策,推动管理业务流程再造,提高管理服务效率。促进政府和学校数据共享,实现校内外业务协同、教育服务一站办理,提高办事效率。
五是实施信息技术支持的教育评价改革。评价改革是当前的难点,通过开展伴随式数据采集,建立学生综合素质发展档案,创新评价工具,支持学生各学段全过程纵向评价和德智体美劳全要素横向评价。在技术成熟的领域,可推动招生考试改革,尤其在艺考、研招等方面扩大线上考试比例,提高招考方式的灵活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和学校探索规模化机考、无纸化考试。
六是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需全面提升各级各类学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深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持续扩大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建立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和测评体系,开展动态监测。推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等知识进校园、进课程,支持开展各类信息化应用交流与推广活动,提升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
七是实施教育数字化试点示范。前期教育部已经开展智慧教育示范区、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试点等一系列试点示范,以此为基础,围绕教育改革重点问题和教育数字化转型难点任务,可布局面向幼儿园、中小学和中职学校的区域试点,以及普通高校和高职院校的学校试点,探索形成“双减”政策下基于智能环境的课堂教学效果提升策略、基于国家平台的优质资源普惠供给机制、基于大数据和区块链的教育治理模式、基于人工智能的考试评价改革方式等应用试点。
当前,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全面启动,教育的全面数字化转型已成必然趋势,我们要以建设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契机,通过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转换教育发展动力结构,促进教育的理念重塑、结构重组、流程再造、内容重构、模式重建,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质量、更加美好的未来教育。
(作者为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主任,武汉理工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杨宗凯 来源:中国青年报 【编辑:王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