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当天上午,海阳绿茶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志刚来到山东省文化馆展厅,带着一簸箕昨天刚刚采摘的新茶叶,和一口电子控温炒茶锅。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相比日照绿茶、崂山绿茶,海阳绿茶的知名度不算高。但在张志刚看来,海阳绿茶从品相到口感,称得上绿茶中的上品,市场潜力巨大。
根据《海阳县志》记载,当地种茶、制茶的历史能追溯到唐代,距今约1200年。海阳地处北纬37度,海阳绿茶冬季休眠期长,生长期昼夜温差大,利于茶叶内含物的积累。海阳当地一个说法是“高纬度、多云雾、黄金海岸出好茶”。
自幼在农村长大的张志刚,祖祖辈辈种茶、制茶。到了张志刚这一代,赶上国家对传统手工艺重视程度空前提高,他研究创立了“抖、散、甩……”等海阳绿茶制作技艺十大手法,对推广海阳绿茶起到助推作用。
作为省级非遗项目,海阳绿茶制作技艺是基层走出来的传统手工艺,对传承历史文脉、展现地方形象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当地百姓而言,海阳绿茶制作技艺则是家乡的一个特殊符号,是帮助自己增收致富的生态产业。
张志刚告诉记者,目前海阳的绿茶种植面积共有约2.4万亩,自己的合作社就占了8100亩。
为发挥非遗带动乡村振兴的积极作用,张志刚通过成立合作社,与当地群众实现利益共赢。具体而言,就是张志刚出茶苗、出技术、出肥料,茶农只需要出土地、和劳力。收获季节,种植的茶叶由张志刚全部以市场价格收回。
通过这种合作模式,茶农一亩地每年可以实现1.5万元至3万元不等的收入。张志刚介绍,虽然茶苗相同、种植技术相同,但如果茶农不够勤快和用心,在亩产茶叶的产量上会有很大不同。
现如今,海阳已有上百个村的362家农户,与张志刚的合作社联合种茶制茶。海阳周边的蓬莱、招远、莱阳等地农户,也在跟张志刚洽谈合作。
“今天受邀来到山东省文化馆展出海阳绿茶制作技艺,是推广海阳绿茶的一个好机会,也是多年来山东省文化馆对基层非遗项目关心支持的一个缩影。”张志刚表示,近年来,从制茶工艺的提升,到收徒传艺,再到海阳绿茶的线上推广、外出交流,山东省文化馆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馆内工作人员提供的第一手信息,特别是对国家政策的传递、对市场前沿动态的精准把控,都让海阳绿茶十分受益。
今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的主题是“加强非遗系统性保护 促进可持续发展”,围绕这一主题,山东省文化馆精心策划组织了“茶悦四季 一盏山水”主题茶艺文艺表演、“邀文人雅集,品中华香道”主题体验活动、“茶悦四季·一盏山水”山东茶文化展、“运河古韵 漆光溢彩”——德州窑红绿彩瓷、漆画艺术展和山东非遗二十年摄影展等五项活动,旨在全方位展示山东省非遗保护取得的成果,让观众亲身沉浸其中感受非遗独特魅力。
“茶悦四季 一盏山水”主题茶艺文艺表演演出由“春之声”“夏之舞”“秋之韵”“冬之恋”四个篇章组成,巧妙地将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古琴艺术、太极拳等项目和列入山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日照茶手工炒制技艺、金凤城红茶传统制作技艺融入其中,让观众通过观看演出更直观地了解茶文化,带给观众以美的享受。
香道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持续升温。“邀文人雅集,品中华香道”主题体验活动由非遗传承人带领观众亲身体验用芳香药物组成各种方剂的传统熏香制作过程,让观众了解香文化的发展历史、香的用途、香器文化、制香技艺等香道文化知识。另外,为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成果,本次活动中还将展出传承人从二十四节气之一的芒种中提取相关元素创新制作的香文化新品“麦穗”。
2022年11月,“中国传统制茶技艺及其相关习俗”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茶悦四季·一盏山水”山东茶文化展以“茶悦四季· 一盏山水”为主题,以茶为原料,采用扎染技艺进行渲染,打造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四个板块,以曲水流觞的形式,将山东省制茶技艺及茶器茶具,以体验打卡的形式互动交流,让观众沉浸其中全方位品鉴齐鲁大地的茶文化。展览将持续到6月25日。
加强黄河流域、大运河沿线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非遗融入国家重大战略的具体体现。“运河古韵 漆光溢彩”——德州窑红绿彩瓷展出红绿彩瓷、漆画作品约100件,全方位展现大运河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德州窑红绿彩瓷和德州漆画在技术、形式和审美上的传承与发展,探寻中国陶瓷艺术漆画艺术在“传统与现代”“追随与创造”中的新工艺,体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守正与创新。展览将持续到6月28日。
2023年,适逢《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通过20周年,山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也走过了20年的路程。本次山东非遗二十年摄影展以“山东非遗二十年”为主题,展出从全省征集评选出的80幅(组)反映山东省范围内有关非遗传承保护的相关内容(包括重大非遗节会、各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各类传承保护活动等)的摄影作品,通过摄影作品的方式全面展示山东非遗保护二十年的历程与成果。展览将持续到7月10日。
过去几年,山东省文化馆发挥全省民间文学资源富集优势,挖掘阐释其时代价值、社会功用,创新表现方式。提高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杂技的实践频次和展演水平,支持传承人积极参加各类展演交流活动。落实曲艺传承发展计划,重塑“曲山艺海”“胡集书会”等品牌。培育一批“非遗曲艺书场”。实施戏曲振兴工程。推动武术等传统体育、游艺纳入全民健身计划。推进实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加强传统手工艺保护和传承,推动在现代生活中广泛应用。支持高等院校、职业院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集聚的地方设立传统工艺工作站。
(山东省文化馆供图)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