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7日,“云南这十年”系列新闻发布会·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场发布会在海埂会堂召开。
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0%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启动实施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第二个十年规划,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行动。
构建了三屏两带多点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
自1958年建立第一个自然保护地——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以来,全省已建设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362个,积极创建亚洲象、香格里拉、高黎贡山等国家公园,建设全国唯一、亚洲第一、世界第二的野生生物种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以就地保护为主、迁地保护和离体保存为辅的保护体系日趋完善,全省90%的典型生态系统和80%的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物种得到有效保护。
在珍稀濒危特有物种保护中,云南通过实施珍稀濒危、极小种群和特有物种的拯救、保护、恢复工程,让巧家五针松、华盖木、云南梧桐、亚洲象、滇金丝猴、绿孔雀、大理弓鱼等一大批濒临灭绝的物种重获新生。曾经在滇池灭绝的滇池金线鲃,人工繁育成功,重新引入滇池,种群数量不断扩大,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成功范例。
全省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1.84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9%,其中,生物多样性重要区域占红线面积的55.2%,全省生物多样性保护重要区域均划入生态保护红线,构建了云南“三屏两带多点”的生物生态安全格局。
2019年,云南在全国率先颁布实施《云南省生物多样性保护条例》,成为我国第一部地方性生物多样性保护法规,生物多样性保护走上法制化、规范化轨道。
民族文化多样性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
在生物多样性得到充分保护的前提下,过去十年,云南充分利用我省生物资源禀赋,推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筑牢绿色发展的底色。把打造“绿色能源、绿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作为云南加快绿色发展的突破口。
加强森林、湿地、草地和生物物种资源可持续利用,着力培育云花、云药、云茶、云果、云菌等生物优势产业,高原特色农业、生态旅游、生物医药、生物育种、生物材料、生物能源等产业不断发展壮大。协同推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和乡村振兴,努力把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优势。
此外,云南还把民族文化多样性和传统知识纳入生物多样性保护范畴,建立民族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发掘哈尼族梯田文化、纳西族东巴文化、藏族圣境文化等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密切相关的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和相关传统知识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作用,开启了“民族文化促进自然保护”“自然保护促进民族文化传承”的云南模式。
滇池沿岸过度开发等现象得到全面整治
省生态环境厅督察专员曹永恒介绍,近年来云南开展高黎贡山(云南段)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排查核查,督促整改351个问题点位,高黎贡山生物生态安全综合管护能力得到提升。
全面彻底抓好滇池沿岸违规违建整治,拆除滇池沿岸219个点(片)110.69万平方米,恢复湖滨带14公里,滇池沿岸过度开发、无序开发、贴线开发现象得到全面整治。
坚决整改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警示片、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问题,持续开展“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行动,实现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地人类活动遥感监测核查全覆盖。
在生物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国家公园建设、外来入侵物种联防联控、野生动物疫源疫病防控等领域不断拓展合作交流,实施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环境发展与扶贫、大湄公河次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建设、红河干热河谷生态恢复与社区发展等一大批示范项目。
全省共建立11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2处
2021年以来,云南全面推行林长制,建成从省到村五级林长体系,设立各级林长36999人。十年来,云南森林面积从2.84亿亩增长到3.03亿亩,森林蓄积量由16.93亿立方米增长到20.96亿立方米,均居全国前列;草原综合植被盖度79.1%,湿地保护率57.77%。
截至目前,全省共建立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风景名胜区等11种类型自然保护地362处,面积549.58万公顷,占全省国土面积的14.32%,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初具规模。
在全国率先开展多项保护管理措施
省林业和草原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田建宏介绍,目前,云南分布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542种、陆生野生动物386种,分别占全国的48.1%、56.27%。其中,在中国仅分布于云南的保护植物有212种,保护动物有65种。
“十年来,云南林草部门在全国率先开展多项保护管理措施。” 田建宏说,目前,林草部门已掌握580余种野生动植物资源底数,建立了亚洲象、绿孔雀、滇金丝猴、高黎贡白眉长臂猿等旗舰物种的常态化监测体系,实现了亚洲象种群的动态实时定位监测和预警。
在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中,探索开展了自然保护地外的野生植物保护小区、野生动物社区公益保护地等多种模式,率先提出将极小种群物种集中分布区纳入“生态红线”划定范围,并成功推动纳入国家方案。极度珍稀物种栖息地修复中,修复改造亚洲象食源地9000多亩、整合划定绿孔雀栖息地保护范围13.8万亩、引入社会公益资金修复滇金丝猴栖息地8400多亩。
在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体系的构建中,完成了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第一个十年规划,形成了较为完备的野生植物资源调查、种质资源保存、人工繁育与回归等多元化保护体系,67种野生植物种群得到有效保护和恢复。
将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专项行动
目前,云南全省重点野生动植物种数保护率分别达到83%和77%。亚洲象增长到300多头,滇金丝猴增长到3300只左右,绿孔雀、西黑冠长臂猿等旗舰动物数量稳定增长。华盖木、毛果木莲、漾濞槭、滇桐、巧家五针松、云南蓝果树等30种极小种群,通过就地、迁地和繁育回归等抢救性保护措施得到了有效保护。
“未来,云南将深入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省林业和草原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李鹏说,云南将重点开展亚洲象、绿孔雀、长臂猿、野牛等极度濒危物种及其重要栖息地保护恢复,探索大尺度推进物种栖息地修复和种群交流廊道建设,着力破解栖息地破碎化难题,拓展野生动物栖息空间,促进种群交流和数量增长;“十四五”期间,云南将启动实施云南省极小种群物种拯救保护第二个十年规划,实施101种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行动;积极加入国家植物园体系建设,推进创建西双版纳国家热带植物园,完善野生植物迁地保护体系;组织开展绿孔雀等极度濒危物种人工繁育和野化放归工作;探索开展野生动物致害防范工作,进一步优化野生动物公众责任保险制度,维护人与动物和谐。
破坏生物多样性行为将纳入省级环保督察专项行动
“我们将加快生物多样性保护法治建设,推动生物多样性主流化。”省生态环境厅自然生态保护处处长夏峰介绍,推进外来物种管理、生态廊道建设管理等领域法规、规章的制定修订工作外,云南将持续推进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建立完善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监测信息云平台,完善生物多样性评估体系。着力提升生物安全管理水平,加强生物环境安全管理与监测网络构建,持续提升外来入侵物种防控管理水平。
同时,云南还要将危害、破坏生物多样性的行为纳入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检查等专项行动,强化生态保护红线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