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融合以“三农”为基础,广泛结合自然风光、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特色产品等,以三产融合发展为抓手,突出优、精、特、美路径,促进旅游业态和模式创新发展。当前,云南旅游消费呈现向高端化转型的趋势,观光游正在让位于休闲休憩康养游,团队游让位于自驾自助体验游,大众化产品正在让位于特色化、深度化产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促进相互搭配,实现相得益彰,有助于获取新的效益增长点。
推动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有助于云南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改革开放前,我省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以建立健全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的必要的产业门类为主,重点解决基础性产业体系建立的问题。农业基本为传统农业,文化产业、旅游业尚未起步。
改革开放至党的十八大期间,云南农业机械化水平显著提升,传统农业开始向设施农业转变,以“一烟、二电、三有色”为代表的工业体系逐渐完备;旅游业起步早,走得好走得稳,文化产业有了很大突破,一并成为支柱产业;全省经济建设和民生保障必要的产业门类已成体系,各产业的发展开始谋求突破各自的产业边界,向联合发展迈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茶、花、果、蔬、咖啡、坚果、中药材、肉牛为支撑的高原特色现代农业体系已成型,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338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757亿元,旅游总收入突破万亿元大关;数字经济、文化旅游、农业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和交叉型产业不断突破传统产业边界,跨界融合有效推动了农文旅产业发展,带动我省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蹄疾步稳。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可有效抵抗风险获取新的效益增长点。首先,一个产业区别于其他产业是由其内在的、本质的属性所决定的,产业融合的发生点在产业边界而不是产业内核,产业边界既有本产业的属性,也蕴含了向其他产业转化的属性,科技进步尤其是数字经济为各类产业的发展提供共通的技术基础和规范,促进不同产业的边界范围和功能特性逐渐交叉融合。其次,产业融合部分具备多个产业的特性,可向多个产业继续拓展延伸,发展潜力最大;产业融合部分吸收了科技进步的最新成果和最新潮流,是产业发展中生命力最旺盛的部分。
再次,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经济效应显著。农文旅融合通过以技术融合为基础的要素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带动区域内资源流动和要素重组,实现产业边界拓展、产业形态丰富、消费能级提升和新消费需求创造,从而促进乡村一二三产融合、人居环境提升、基础设施优化和公共服务改善,带动产业结构升级,产品和服务优化,推动市场趋于完全竞争,进一步放大产业发展的规模效应、乘数效应和扩散效应。
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可助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首先,高原特色现代农业及文化旅游业是充分发挥我省资源优势的产业,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能将散点式分布的农业景观、民俗民风与文化和旅游景区串联,将文化和旅游生产模式植入在地农业,提高生产率和附加值,从而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其次,可优化整合资源,带动群众增产增收。农文旅产业融合能规避单个产业独立发展引起的资源稀缺、空间有限、市场不足等问题,可有效带动闲置农地利用、提升农业附加值,拓展文化产品开发、推动旅游景区升级,实现资源集聚、文化集成、景点整合,增加就业和带动群众增产增收。再次,通过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共同富裕。以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振兴,摆脱传统农业经济效益低、产业形态单一,收入单一的局面,更大范围地实现富民目标,缩小城乡、区域和收入差距,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
促进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建议。首先,找准特色促进融合,激发乘数效应。一是以农业的可植入性为基础,更加注重农耕体验、文化浸染、文创加持,推动生态休闲农业和观光农业规模化种植、科技化赋能、精细化耕耘、特色化布局、基地化运作、品牌化经营。打造州(市)级“电商+明星代言人+直播带货”电商人才培训基地和创新企业孵化中心。二是深度运用文化复合性,深入挖掘在地文化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内涵,以创意文化、数字展馆、动漫影视、电子竞技、直播带货、网红打卡等为重点,整合非物质文化遗产、长征国家文化公园(云南段)、科技馆、文化馆、规划馆、美术馆、艺术馆等资源,推动文化产业高端化打造、品质化运营、主题化布设、链条式发展、全程式服务。三是强化拓展旅游黏合性,聚焦世界自然遗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国家公园、5A景区等,重点打造昆明、景洪、大理、腾冲、瑞丽、建水、元江等旅游消费、夜间消费型城市,发展特色民宿、房车营地、康养中心,打造高端半山酒店、体育竞技场馆、文艺展演广场、特产展销集市、假期实践基地等,将农业、文化与游客黏合。四是做强共享经济,激发乘数效应,高效串联农文旅资源,建立大数据中心,精准分析客源市场分布、消费产品特征,着力构建以数字经济为重点的共享经济生态圈。其次,抓牢时代趋势,培育新业态、新模式。紧跟时代潮流。牢牢抓住青年一代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的休闲娱乐消费需求,老年一代多层次、常态化、高品质的康养和陪伴需求,以主题街区、夜间经济、集市经济、服务区经济、网络平台等为载体,培育文创演艺、网络直播、实地教研、网络培训、露营基地、综合康养、亲子消费等新业态新模式。强化数字赋能。充分利用量子信息、5G、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实现精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决策和管理提升。第三,优化营商环境,促进市场主体发育。打造务实高效的政务环境、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充满活力的创新创业创造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诚实守信的社会环境。着力引进和培育细分领域的龙头企业,树立行业标杆,鼓励本土企业做大,个体工商户转企,萌生更多的市场主体。第四,激发共建共享,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完善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户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就业带动、保底分红、股份合作等多种形式,让农民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壮大集体经济,以“大党建”工作理念指导农文旅党建协作联盟,把支部建在产业链上,推广“党组织+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电商”模式,激发共建共享机制,鼓励农户以土地、帮扶资金、劳动力等多种形式入股,通过“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农户分享更多的产业增值收益。第五,精准把握特色,提高项目储备数量和质量。整合盘活农文旅存量资源和融合示范基地新建改扩建,提高重大项目储备制度化、常态化、信息化水平。坚持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在补短板、强弱项、优结构中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设一批、竣工一批重大项目。第六,加大人才培引力度,推进人的全面发展。面向全国广泛吸引农文旅规划、项目运作、市场开发人才。利用好干部规划家乡行动,汇聚各路乡贤共谋农文旅发展。提高在地人才的发掘和养成力度,对热爱农村、带动能力强的农民进行组织培训,使之成长为带领人和推动者。加强从业人员的技能、行业规范、管理能力培训,扩大懂生产、技术、管理、营销的新型复合型农民数量,推进从业人员全面发展。